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杜玲莉 《时代教育》2007,(10Z):27-28
日语的感情动词和感情形容词在构成句子时,其前面所要求的助词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色,本文将感情动词分为被动的感情表达类动词和主动的感情表达类动词,将感情形容词分为感情直接表出型和感情评价性两类,分别对其构句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促进我们对日语感情动词和感情形容词的深入把握。  相似文献   

2.
暧昧是日语的一个重要特征,该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日常会话中人称代词的省略。特别是第一人称。日语会话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是受到文末表达的限制的,也就是说,在句子中即使不出现人称代词,我们也可以根据文末表达来判断出该句的主语是第几人称。本文就试从其中的一类文末表达方式即感情形容词来分析人称代词被省略的原因,及对人称的限制,进而揭示日语会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用以沟通的工具。作为全球性语言,英语更是得到最广泛的运用。但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却困惑于后进生的转化缓慢,困惑于学生兴趣的缺乏。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简明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对我们来说,有似曾相识而并不熟识之感,真正深究起来,对它的形成,结构和特性都不甚清楚。其原因恐怕在于,与形态相对清晰和稳定的其他客体对象不同,审美对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幽涉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结果,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对审美对象的形成及其结构作出大体的描述和界定,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霓花 《成长》2005,(6):11-12
即使不抱有任何幻想,把爱情当成投资,把等待当成资本。似乎一样不能换来最完美的感情与回报。  相似文献   

6.
不经意间,2005年已向我们挥手告别。此时,祖国北方大地冰封雪飘,已是一派银妆素裹,冰清玉洁的世界;南方的人们,则舒展着双臂,站在暖和的阳光下,享受着难得的冬日温馨。  相似文献   

7.
如果没有水位差,就不会有瀑布的奇观。诗文亦然。诗文所以忌平铺直叙,贵波澜起伏,究其实质也是感情落差的把握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钟 《今日中学生》2006,(12):33-34
我对“青春热线”爱不释手。读过以后,以前的迷惘顿然清醒,心中莫名的忧伤消失无踪。我变得开朗,空虚的心充实了许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田松平  晓月 《河南教育》2005,(12):48-48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每当我翻到这张照片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是一段感人的岁月,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照片中这些可爱的孩子在一起玩要和学习中结下的深厚感情,将会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心底花开     
18岁的我,是个躲在港湾里未经任何感情波澜的男生,成天过着风平浪静的生活。也曾期望改变,18岁毕竟是个多梦的时节。平静的生活无法掩盖我有些萌动的心灵,我也曾设想着在那风吹叶落的时候能与一个女孩美丽地相遇,发生故事。但那仅仅只是假想,一个空虚的自己用来填补内心孤独的梦而已,而一旦说出来肯定要挨骂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隋喜文 《教育艺术》2006,(11):56-56
多年来,听惯了从音频视频中发出的“天气晴好”的气象预报。颇为疑惑。尤其在我国北方大旱的今年。在人们渴盼下雨的季节,不但反复听到“明日天气晴好”的声音,还听到“后天天气变坏,阴有雨”的预报。我的农村亲戚指着荧屏狠狠地骂了一句:“饿你几天。你就不说‘晴好’了!”  相似文献   

12.
柏杨 《内蒙古教育》2007,(5X):38-39
人类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儿女爱护的时间太久,简直没完:从儿女呱呱坠地,一直延伸到儿女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以及再下下一代,再下下下一代,无不十指连心。所以问题不出在老爹老娘身上,而出在儿女身上。分析起来,儿女对老爹老娘,包括柏杨先生这种祖父型的老汉在内,可以分为四期,每期有每期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不能没有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只知道感情渲染而不知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还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但是,即便把知识讲得头头是道而不注入感情,也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在教学这块沃土上,语文天生浪漫,字字句句都是情,感情是灵魂,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不妨在此多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欠缺与完美,现时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都在阅读中显现而出。精彩的情节,真挚的感情,动人的故事,扣人心弦的画面在阅读中帮助我们开拓视野,丰富感情,激情人生……  相似文献   

15.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实,文艺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指带有阶级自觉的体系化的意识或思想,而文艺作品并不总是具有阶级自觉的,更不是什么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感情,只是带有意识形成性。  相似文献   

16.
很小的时候,我就结识了地理,这个博大精深的名词在我的词典里被赋予了别样的感情色彩——连绵不断。当我漫游在炎热的海南.温暖的南京,寒冷的哈尔滨,所有的景仰,所有的感动,所有的回忆,所有的怀念,与地理接触的点点滴滴,都会一一泛起……  相似文献   

17.
变更启事     
出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要买一张当地的明信片寄回家。虽然现在电话和“伊妹儿”方便得很,总觉得不如明信片可以长期保留着当时的信息和气息。即使和信件相比,明信片上面多出的画面,时过境迁之后看到它,一下子就能够想起当时的情景,一目了然而活色生香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流年暗换之后,明信片能够唤回我许多回忆,清新如昨而不被尘埋网封。将那些明信片摆出长长的一串,雪泥鸿爪,像是回头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  相似文献   

18.
声乐作为音乐活动中的重要门类,已被广泛接受,但很多歌在演唱中没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发声原理及气息的控制,而致使歌唱存在某些毛病和问题,甚还对歌唱生理器官造成损害,此从气息的控制所影响到声音的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发卡     
钱国丹 《家庭教育》2007,(5S):42-42
母亲节,让我想起的是母亲的发卡。2毫米宽的钢丝拗过来,正面稍长,有波纹,背面却是平直的;浑身黑色,极其普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