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意是天生的吗?是否有办法靠后天练习达到?台湾广告创意人李欣频在新书《非写不可,不写会死》(方智文化)一书中开宗明义道:"创意原本应该是天生的,只是我们长期被教育、规则、别人  相似文献   

2.
胡翼青  高小燕 《新闻大学》2011,(2):74-78,88
广告创意常常被认为是广告运作的中心环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无论是在其内容还是其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谈不上是一种创意.从历史的发展看,创意也不天生就是广告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广告仅仅是"广而告之"的信息告白,直白地把产品的消息传递给消费者.创意也不是广告的天然属性,...  相似文献   

3.
认识老大苏秋萍已经20年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广告圈的前辈,华文广告界的领袖人物。我们都叫他Peter Soh.老板请他来给公司做创意顾问,领导我们做奥迪专案,那个时候,我倒觉得他更像很有点背景的黑道老大,气场极强。但是一说起奥迪创意要怎么做时,他是又准又狠又张扬。原来,他的黑道是在创意,同时把策略都一起霸走。我看到一种做创意的自信。他说什么,做什么,客户就会买单什么。当时是羡慕不妒忌也不恨,就觉得他赚钱很容易,就写几个标题,一点文案和最后的提案,  相似文献   

4.
每当收到来新夏先生寄自天津南开园的新著,总有种该立马提笔写一写这个勤奋笔耕的老头儿的冲动。可冲动了好几年就是没有付诸行动,以致于雁斋书橱里积累下来的来自邃谷老人的赠书,眼见着已是书脊挨着书脊地排成班列成队了——积重难返的结果,是连通读一遍的决心都不敢有,遑论开笔评书了。偶然在外场邂逅鹤发童颜的老人家,只是在心中暗唤惭愧,连话都不敢朝那书事上多说。何以故?先生长我约四十岁,怕他出口那诙谐的话把自己给“挤”着了:“老朽我把整本书都写出来了,你这‘少壮’连篇文章都写不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翻阅老作家欧阳文彬先生的文集(上海三联版),引起很多联想,内心颇不平静。这套五卷本文集问世已一年余,刚出书时我大致翻过一遍,这次看的主要是评论卷和散文卷。将书中所写和当下略作对比,联想就很具体了。比如,散文卷中有一篇是写徐调孚的。现在一般读者知道徐调孚,大都因为看过他译的《木偶奇遇记》。欧阳写徐调孚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许多细节让人非常感动。欧阳抗战以后到上海,进了开明书店推广科,这就如同现在的广告发行部。徐调孚是科长,她是科员,一共两个人。徐让她为新书写内容提要,那是广告性的文字,应该不难,欧阳拿起来就写,"引人入胜""文笔优美"之类,都写  相似文献   

6.
林川 《大观周刊》2013,(8):224-224
在英语写作上,好多学生非常头疼,体现在文章上是空洞、乏味、条理不清等,学生感到作文难,一是“货源不足”又“不懂经营”,即:词汇贫乏,不会句型,不懂语法,如何去写?二是“底气不足,缩手缩脚”,越怕写不好,越不敢写,越不想写,就越不会写。  相似文献   

7.
《电子出版》1998,(5):30-31
电子出版高科技在广告领域中的应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广告业已经进入“战国时代”。如何在这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一靠创意、二靠科技。创意是广告的灵魂。而这里的科技,指的是广告设计制作、发布和市场调查、分析等整个广告活动中一切科学技术的总和。好广告离不开...  相似文献   

8.
信息论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全国地市报的广告公司的队伍中,真正是科班广告专业毕业者是少之又少的,而真正是科班广告专业毕业又从事广告公司管理者,更是风毛麟角。笔者也不例外。笔者现在虽然是已经从事报纸广告管理工作九年的老兵了,但在这个时时充满着挑战与机遇的行业里,仍然感觉到自己似乎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因  相似文献   

9.
孙文清 《新闻界》2006,(1):106-108
广告是一种承诺.广告承诺有实体承诺和虚拟承诺两种,实体承诺着眼于广告产品、服务的花色、品种、质量、功能、性能等优、特点的诉求,虚拟承诺就是间接的承诺,创意表现时常用虚拟的故事情节或借代物来寓意一种承诺。无论哪种承诺.都必须真实、可信.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但实体承诺过于具体反倒会让消费者觉得不真实,相反,虚拟承诺因其模糊性.越来越显示出广告传播上的优越性。如何认识这种模糊性?虚拟承诺与虚假承诺之间如何界定?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告,从商业经营的角度看,是一种商品经销活动或方式、手段。因此广告必须要能吸引消费者,并最终说服消费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广告人都在谈“创意”,研究“创意”,即一种说服消费者的广告艺术。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意”?“创意”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我们知道,广告无论是现在,还是从它产生开始,  相似文献   

11.
“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罗斯福的这句名言影响了许多人。当电视广告问世后,广告媒体日趋多样化,广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广告有的平庸无奇,有的却表现独特、新意冶人,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产生如此差别的原因,除了设计、制作方面的因素外,广告创意水平的高低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成功的广告战略首先来自不同凡响的卓越创意。创意是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尹建双 《大观周刊》2013,(10):253-253
在英语的写作中,好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货源不足”又“不懂经营”,即:词汇贫乏,不会句型,不懂语法,如何去写?二是“底气不足,缩手缩脚”,越怕写不好,越不敢写,越不想写,就越不会写。  相似文献   

13.
唐彬彬  侯华为 《新闻前哨》2012,(10):113-114
电视广告片看似“广告中的广告”,其实是市场推广中杀伤力最强的重武器。所以,电视圈里有三十秒定江山之说。它不仅制作费用高,而且播放费用也高,广告效果的好与坏也是它最明显、最直接。因此广告主及广告人都十分重视广告片的创意及设计技巧。当其广告的策略制订好,“对谁讲”、“讲什么”都明白时,而“怎么讲”就是最见广告人功力了。如果把电视广告创意比作是根火柴,那么目标受众就是根蜡烛,火柴只有先点燃自己,才能点燃蜡烛。所以创意人首先要让好创意点燃自己,才能点燃观众。要吸引并打动受众,就应高度重视电视广告的创意和设计技巧。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正在以其不.可阻挡的迅猛之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知道,广告的核心是创意。所谓创意,指的是为了表现广告主题而进行的新颖独特的、带有创造性的构思。而创意是通过广告文案得以实现的,所以广告文案是整个广告创作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广告功能的发挥及广告效果的好坏。被称为“第四代广告”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成了当今人们讨论的话题。如何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广告文案中体现出来,是当前广告文案撰写人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日股市波动,此间笔者不断接到本埠和异地新闻界同仁电话询问盈亏。聊毕,那首早已流行且有切肤痛感的民谣又在耳际响起:“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会上跑,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冒牌记者发头条。”此“谣”虽有偏激、刻薄之嫌,但对现时新闻圈的“新闻现象”的勾画不可谓不生  相似文献   

16.
从人际互动关系的角度上看,广告是一种说服人的活动。所有广告,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商业广告,都是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创意劝说受众接受某种观念,采用某种公益或消费行为。“说服”是通过广告的述说来使  相似文献   

17.
张晓雪  梁艳 《今传媒》2008,21(1):42-44
创意,是现代广告创作的核心环节.凡是那些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广告,无一例外的都具有非凡的创意.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明确指出:"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商品,非要有好的点子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被黑夜吞噬的船只."新兴网络媒体中的广告,要想摆脱与其他新闻类信息相比的弱势地位,同样需要有好的创意.  相似文献   

18.
创意无道     
王胤 《声屏世界》2013,(4):61-62
于钦锋(Cancan Yu),现效力于LINKSUS Shanghai【灵思(上海)】执行创意总监。曾任职LINKSUS Shanghai创意总监、EURO RSCG美术指导、GREY Shanghai美术指导。并于中国广告长城奖、龙玺华文创意广告奖、CHINA4A广告奖、adfest亚太广告奖上斩获奖项。对于创意技巧这个问题,有很多广告大师讲述过无数方法,也令无数广告人受益匪浅。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除去广告这个特殊的行业属性外,其实生活各处都是创意。  相似文献   

19.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20.
写出有独特视角的,有人情味、有深度的优秀体育报道,是体育记者的一个追求.在体育大舞台上表演的是人,体育新闻当然要报道比赛,不能只见"赛"不见人,所以记者应该多写人,即多报道运动员.而要写人,就要成为运动员乃至体育明星的朋友、诤友,让自己能在体育圈中自由驰骋.也只有这样,体育报道才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跃动的、充满色彩的.不过,体育记者的"交际学"不是天生就懂的,也是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