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主持人播音是"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的人"。他们的每一次传播活动都是一次创作过程。广播是靠声音来传播,电视靠声音和图像同时传播。广播因为没有图像的支撑,因此,更要求主持人"声情并茂,悦耳动听"。  相似文献   

2.
程炉  戴哲 《出版广角》2016,(9):28-30
在现有著作权法下,网播组织并不享有广播组织权利的主体地位,导致网播组织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仅存在传播手段的差异,网播组织与传统广播组织都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投入.根据“技术中立”原则,我国应对网播组织提供保护,对广播组织重新定义,扩张广播组织的范围,将网播组织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3.
作为专业广播经济频率,宁波电台经济娱乐频率近年来根据"立足经济,关注民生"这一定位,拓宽报道视野,挖掘报道亮点,改进报道方式,在创新经济报道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努力使经济报道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广播节目策划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活动过程,它通过创造性思维,就报道思想、切入角度、宣传内容、节目形式和传播手段,以至整个节目的运作程序和管理做出最理想、最切合实际而又最富竞争力的选择。因此,现代广播的策划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极强的创造性、竞争性,日益成为广播运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环节,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作为地方媒体,本土化则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5.
广播精品是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是广播人一直孜孜以求、为之努力的目标。多年的实践证明,打造广播精品重在策划、创新。所谓策划,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对节目进行精心的筹划和谋略,为实现决策制定的预期目标而产生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是吸引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实实在在的自我突破。  相似文献   

6.
科技进步促进了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和融合,从传统广播的网上传播,发展到专门的"网络电台",近年又涌现出"播客"和"让用户创造内容"等新样式.在这互动融合中,广播突破了地域性限制和保留性差、选择性差等不足,实现了随时随地点播,突破"播者"与"听者"的界限,实现更为便捷的互动,拓宽了商业经营渠道,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播客"等资源,积极"让用户创造广播内容",积极利用网络优势为传统广播发展服务,利用传统广播品牌和内容优势发展网络广播,使传统广播和网络广播在互动中实现深度融合和提升,从而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播同报纸一样也有一个安排好"版面"的问题.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有次序地根据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安排,然后一件接着一件地播放出去.在广播电台的日常工作中,编辑们借用报纸的这个词汇,都称这项工作叫做安排"版面".怎样安排好广播新闻的"版面"?这同广播新闻的特点和广播编辑工作的特点有关.一、根据广播新闻的特点安排好"版面"广播新闻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快、新、短、广、活.快.一般听众要求广播新闻比报纸快一些,存在着"先听为快"的心理.快,是广播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广播可以把新近发生的事作出迅速的报道.上午发生的,中午或下午就可以广播了;下午发生的,晚上就可以广播了;有的新闻,第二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相似文献   

9.
广播新闻节目要想开播的好,编辑就要进行运用创造性思维并精心制作节目.编辑工作贯穿于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个过程,包括节目策划、内容构思、组织素材、加工、制作和传播的全过程.编辑就是广播新闻制作的指导者,具有核心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编辑工作,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论文对强化广播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进行了研究,要把好新闻质量“关”,把好新闻传播“关”,把好舆论导向“关”,认为如果新闻编辑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广播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一定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陈红 《今传媒》2009,(8):92-93
广播自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广播事业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作为主流媒体,在中国传媒工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及迅速发展,广播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但在与新兴媒体的抗争中,借助2003年"广播发展年"这个契机,广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中国广播业的第二次复兴".[1]音乐广播就是广播在媒介激烈竞争环境下艰难复兴中出现的频道"类型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媒体中受众选择"门槛"最低的媒体,只要具有一定听力的人均可称之为广播的受众.因而,广播最具"平民化"形象,使得受众对广播的参与性很踊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2017,(9):前插4-前插4
8月24日,由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组委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联盟主办,中广互联、中国广播联盟秘书处、中国广播杂志社承办的"2017中国广播大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议主题为"最有价值的声音".与会嘉宾围绕打造融媒体生产与传播平台,突破和放大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寻求体制、机制突破,以"工作室"方式创新广播产品产销模式;以"工匠精神"雕琢具有时代价值的广播产品等问题,结合实际操作案例进行大会交流.来自包括中央电台、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湖北、广东、广西等11个媒体单位的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14.
童幼芬 《视听纵横》2008,(5):107-109
广播新闻编辑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把篇幅长的稿件删改成短的,把内容庞杂的稿件压缩成精炼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广播新闻编辑是十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自始自终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吴珊 《传媒》2015,(20):51-52
2011年,河北音乐广播开通新浪微博后,广受"粉丝"喜爱.目前,河北音乐广播的官方微博@河北音乐广播已经拥有73万"粉丝",在《2013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中,以544的影响力跻身"十大电台微博排行榜",在音乐类广播微博中排名第二且是唯一入选的地方性音乐广播媒体微博.@河北音乐广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离不开其优秀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走进我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何以立足呢?广播从诞生以来,主要靠收听的伴随性、新闻资讯的快捷性、讲故事和营造氛围的形象性及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制胜,所以广播在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应该坚持自己的"长处".一言以概之,应对新媒体,广播要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彩  曹璐 《现代传播》2008,(2):41-42
日本是一个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长年的多发性灾害提升了日本政府、社会、媒介和民众的抗灾救灾能力,从而使日本广播在防灾救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了"广播救了灾害大国日本"这样的提法.广播在重大突发灾害面前如何起到"社会的神经中枢"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日本广播在媒介功能理念、重大灾害报道运作规则及应对机制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阅读教学有两层涵义创造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教学.创造性阅读的提出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依据,它强调读者的阅读、理解对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作用.创造性阅读源自于创造性学习,分析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特征应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思维两种学习理论为出发点,创造性阅读实质上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为标志的"发现"性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0.
范新爱 《传媒》2016,(13):47-49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依托信息化技术,主打社交概念,打造专注于移动社交的广播平台"阿基米德FM".同时,注重大数据技术研发利用,打造"广播梦工厂"和广播云平台,推动生产流程的再造与优化,试水"新闻+"转型,力争实现从传统广播向数字移动广播的转变.当前,在新媒体技术和受众需求的作用下,媒体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各媒体纷纷寻求新常态下的转型路径.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抢占市场先机?如何应对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打造数字移动媒体的实践,为传统广播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