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传播与文学同在,文学有时出现负面 传播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两大社会活动,虽然以文学为载体的记录和研讨长达数千年之久,《传播学》的建立只是本世纪中叶的事,但是犹如胎儿在母体内活动时,已经向母亲传播了生命的信息,文学活动在其萌芽之初,传播便也随之开始。 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代的原始人,“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有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  相似文献   

2.
韦嘉 《传媒》2017,(20)
声乐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古老艺术,从人类最初模仿虫鸣鸟叫之音、劳动之余的"杭育杭育"和涂山氏"候人兮猗"等声乐起源,一直到当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经过历史沉淀与升华后,声乐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养分.民族声乐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构成,其发展史也是民族艺术史的基本分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十分宏大,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但很少有专门针对民族声乐历史演变和流派进行梳理研究的理论著作.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音乐史研究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为民族声乐发展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保障.随着中国民族声乐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系统梳理和研究民族声乐历史演变与流派划分,对推动中国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如今,经济的发达再次带动中国文化的外向交流.值此良机,作为中国的出版人,似乎也可以在许多年的"拿来"之后,做一些"送出"的工作,把中国乃至东方的文化、文学、民风、民俗推介到国外去.  相似文献   

4.
提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实际是相对于有声语言人际传播而言的。脱胎于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肩负着把人们带入规范空间的重要责任。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杭育杭育派",其内在动力显然有着协作合力、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目的。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却  相似文献   

5.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WTO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活力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这似乎只是对中国经济体制的一个严峻挑战.但其深层的波动和冲击却是指向政府的.  相似文献   

6.
当文学被无数次宣布死亡之后,再讨论文学经典的终结,似乎就不再危言耸听.事实的确如此,在通俗文化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所有的人都被其围困和渗透的时候,这一文化形式似乎也就成了提供意义与快乐的惟一源泉或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从90年代开始,包括文学在内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日益淡化,相互兼容或相互妥协的趋势形成了无言的默契或契约,从相互敌对、戒备到相互模仿和借鉴已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是世界仅见的绵延不绝、高峰迭起的文化系统,它以卓异的风格、多方面的成就使世人叹为观止.中国档案修裱技术就是中国文化园地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书市在号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举行,使所有的与会者在进行业务之余,都有机会领略这个以山水著称的旅游城市.其实出版业就应像雨季的桂林一样,有风和日丽,也有雨雾挥洒,因为文化的底蕴与自然的山水从来就是两相得宜的.书市书籍所堆垒的文化之盛宴,会议经济给当地所带来的消费商机,一切似乎都映衬着出版业的热闹与繁荣,但对处在改革与变动前夜的中国出版业来说,桂林书市所呈现的某些切面、某种趋势,也隐含着出版的一些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9.
缪立平 《出版参考》2017,(10):21-23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推广,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而不断的丰富、不断的与时俱进,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要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就离不开对汉语的学习.语言是文化载体,是人们相互沟通了解的桥梁.任何语言背后,一定是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在学一种文化,教授语言也是在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中,包含了许多中国古老的出版文化元素:汉字,笔、墨、纸,简册,活字印刷,卷轴等.一部中国出版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当代中国出版人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明、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1.
谢娜  王尧美 《青年记者》2017,(32):3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大量海外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他们来华,不仅要学习中国语言,更要了解中国文化.语言相通、文化相融,才能形成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字在人类的文化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似乎都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向: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转而成为文化的主导。不仅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等视觉媒体给大众制造着视觉图像的消费,就是在传统的出版领域,同样出现了从“文字阅读”向“图像阅读”的转向。这一方面表现在报刊、图书等从封面到版式的装帧设计极尽“吸引  相似文献   

13.
王雷  张德胜 《青年记者》2016,(26):127-128
太极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缩影.其文化Logo太极图,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体现着中国人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观等文化智慧.随着我国将体育产业发展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积极布局体育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出版改革发展的目标. 中国出版是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行业,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出版业的记录、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成果,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发挥出版文化的优势,建设世界出版强国,是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中国元素,是今天中国人所信守的,符合中国文化认同的一切元素",首倡者高峻认为,"不是一讲中国元素就是中国结,就是一条龙,其实包括今天中国人的心态、幸福感,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自信."在百度百科,对"中国元素"是这样描述: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任务.传媒本身就是文化的变迁与延续的载体,形象地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媒体天然地担承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7.
盛伯骥 《现代传播》2007,(4):126-127
电视里来了选秀,选秀来到了中国,说实话,似乎早了一点.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电视选秀节目应是一个新娱乐、新时尚、新时代的文化消费,因为这种节目形态只有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达到一定标高后才有生存空间的.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一部分非时尚的文化沉淀还在活跃,一部分非理性的文化障碍还在发力,所以,选秀节目一定会生存得很难很难.  相似文献   

18.
直到现代化的到来、人口经济论的出现,中国的生育文化似乎才受到真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李晓晔 《传媒》2012,(11):30-31
"限娱令"之后电视节目向何处去?这是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之后,答案似乎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要朝着增加电视节目的文化含量上走。《舌尖上的中国》所表现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动了每一个观众。这部片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它在刺激人们味蕾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电台、电视台的不少播音员、主持人经常自我定位为台里的“内勤”.虽然持有记者证,.但在潜意识里却把自己和跑“外勤”的记者分得很开.似乎自己的工作岗位就是演播室,就在话筒前;似乎自己的工作内容就是化妆、出镜、配音.他们很在乎自己的妆容是否端庄大方,很讲究自己的语音是否准确甜美.一言以蔽之,就是很重视自己的声音和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