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斌 《新闻知识》2003,(8):33-35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事业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注重经营创收的传媒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通过新闻的隐性采访来达到新闻策划的目的。然而在这一采访方式的运用过程中造成了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本文针对隐性采访与公民隐私权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进行梳理,进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传媒人在使用隐性采访时能对侵犯公民隐私权情况进行良好的规避。  相似文献   

4.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对此,我们不妨将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世界各国的认识程度与法律规范各不相同,但大都涉及个人隐私权,因为隐私权是隐性采访最常见的侵权客体,实践中隐性采访的隐私权界限也最难把握。在此,我们仅就中美有关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新闻法制作点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在我国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但是隐性采访在公众的舆论监督和知情权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众认可新闻媒体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法律纠纷,隐性采访如何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隐性采访方式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隐性采访与隐私权之间的有效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7.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记者的隐性采访活动,实际上并未能得到法规、政策上的强有力支持,起码未得到提倡。与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作为对被采访者隐藏自己的目的甚至身份的一种采访行为,近年颇受记者、媒体和受众的青睐。然而,它却是一种带有较大风险的采访方式。在我国当今的新闻实践中,隐性采访多半被用在对缺德害理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这种隐蔽性的观察和反映,与当事人缺少沟通和核对,稍有闪失便会引发道德质疑乃至法律纠纷;它直击社会不良现象、引  相似文献   

9.
朱耀东 《视听界》2004,(1):80-8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记者隐性采访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显性采访,记者隐性采访获取的事实真实,画面、音响现场感强。但记者使用这一手段时往往忽视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所以,在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自律和他  相似文献   

10.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的力量与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隐性采访的形态描述有关隐性采访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探讨随着电视媒体越来越多的实践而日趋深入。电视中的隐性采访也有人称之为“偷拍”,它是指被采访者在未被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其言行被电视记者秘密摄录并公开发表。用这种方式录制的声像材料时常见之于国家电视台的新闻、社教类节目中。浙江卫视周末版以隐性采访为主要采制手段的《目击》栏目,开办至今也已两年有余。它们均为人们提供了主流采制手段之外的生动时空,同时也因其采制手段的边缘性而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电视中隐性采访的运作方式同以根据记者介入事态的程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1):194-195
面对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冲突,本文提出既要考虑国情因素,又需结合权利性质,改变新闻自由优先于隐私权的一贯思维,约束隐性采访造成的侵权行为,从而修正两种权利在实际状况中的不平等地位。当然,在法律上给予隐私权更多保护并不意味着对新闻自由的压制,在许多情况下,解决两者的矛盾,还需在个案中进行具体的利益权衡。  相似文献   

13.
马璐璐 《青年记者》2006,(10):54-54
隐性采访在业界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而在学界却是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隐私权是暗访与偷拍的头号法律陷阱.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提出"隐私权"问题的是1890年美国《哈佛法律评论》的那篇著名论文.  相似文献   

14.
采访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进而达到采访的目的,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并将之用于实践之中。而换位思考则可以让记者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采访质量。  相似文献   

15.
浅谈隐性新闻采访中的侵权行为及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和一般采访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在记者隐瞒真实身份和被采访者事先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一些公众极为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但某些个人或组织却刻意想隐瞒的事实。在舆论监督方面,隐性采访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焦点访谈》和《每周质量报告》以及各地新闻媒体所揭露的一系列重大案件既满足了公众义愤填膺的心理,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然而,在隐性采访过程中,由于记者法律知识的欠缺,隐性采访很可能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又叫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不向被采访者和社会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事先预告采访目的,以其他身份或某种社会角色进行的采访。随着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增强,显性采访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7.
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隐性采访受到记者们的青睐。但是对于大量使用隐性采访所造成的极端后果,以及对当事人隐私权构成的侵犯却似乎经常被淡化和漠视。保守地使用隐性采访,既是为了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媒介的公信力。从长远发展来看,新闻媒介的公信力是我们媒介从业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翟娜娜在《中华新闻报》第241期上报道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厅长杨立新在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的发言,杨厅长说,隐性采访是一种手段,起码应该是不违法的。它是法律所没有特别禁止的,就是可以做的,但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列举了进行隐性采访时可能会发生冲突的权利,如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信用权和人格尊严等。他指出,在隐性采访引发的法律纠纷中,记者可以用几个重要的抗辩事由来保护自己,如:公众的知情权、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到一定限制、新闻性等。隐性采访不违法但受限制  相似文献   

19.
记者要采访各种人,而这些人多数是陌生的,采访的时间又是短暂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些陌生人敞开思想,道出肺腑之言?我认为,理解被采访者,是尽快打开被采访者心扉的钥匙。你真正理解了被采访者,他就和你有了共同语言,从而在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被采访者就会毫不隐讳地把心里话告诉你,使你达到采访的目的。 1986年春天,我到衡水汽车站采访车站服务人员和乘客打架的事件。这是一篇批评报道,而且时过境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