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2005,(1):15-15
《视听界》(双月刊)2004年第6期刊登了张志君的文章“民生新闻在区域价值认同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章针对在全球化传播的作用下,有一部分后发社会成员历史观念淡薄.对本土文化.甚至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久而久之.可能造成所在社会的“集体失忆”的现象.文章指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特别是本区域的民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的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全球本土化问题.意在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简单地说,全球化是指中国对外传播的范围和行动标准,本土化则是强调中国对外传播为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采取的操作技巧和管理方法.即“全球性思考.本地化行动”。  相似文献   

3.
张萍 《声屏世界》2004,(8):37-38
随着“经济全球化”之风吹遍世界各地,以美国好莱坞流行文化为首的“全球化”文化也开始沁入我国市场。为了抵御这阵强风,各媒体纷纷采取措施:报业集团、电广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省各区,而专业化频道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覆  相似文献   

4.
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传播是文化事业的核心构件。当今经济全球化伴随文化全球化,我们应该更新观念.以一种全球化的眼光审视新闻传播。我国现有报纸和广播电视分别为2000多家,有50多万新闻从业人员,其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数量之庞大为世界少有,但是我国传媒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并不大。而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各种新闻、信息、影视片等却大量渗透于我们的各种传媒之中,出现了信息传播的严重不均衡现象。“入世”后,我国大众传媒将完全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如何抵御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入侵实乃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全球化”的视野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或许能看得更透,想得更深。抓得更实。毋庸讳言,“全球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新趋势:一是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6.
韦合 《新闻爱好者》2010,(7):122-123
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村”每个角落的每个公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然而,全球化不等于一元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个人之间、社会全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全球化文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全球化文化的同质化和趋同化,使经济强势的国家文化输出加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讯卫星、光纤电缆、电子媒介、国际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电视跨国传播的全球化体系已经形成。并造成了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去年 11月 24日学术动态版刊登了两篇耐看的文章,一篇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一篇是《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在第一篇文章中,记者问:“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的形势下,民族文化是否也会走上全球化的道路?”张教授回答说,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全球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全球化,其中以生产的全球化为主要的推动因素。民族文化是某个民族的特殊形态的文化,其中以观念形态为核心。经济的发展变化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变化。但经济是比较敏感的领…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2007,(5):38-38
对于“国学热”的产生,尽管人们褒贬不一,但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地看待它,因为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首先,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现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在全球覆盖面越来越大、人们的共识也越来越多的同时,人们的“寻根”意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复归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所以,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复兴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全球传播概念的提出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与传统的国际传播相比,媒介全球化将以文化为代表的“软权力”推到了核心的位置上。国际传播以政治宣传和教育为首要的目标和手段,指向特定对象国的阅听群。国际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内外有别”的原则。而全球传播则以文化为外包装,以意识形态为“隐形内核”,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论述文化多元发展的必要性、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指出全球化与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孤立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危险,总结出全球意识观照下文化多元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吕鹏  冯然 《声屏世界》2005,(5):35-36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新的求索阶段:以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同时兼具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眼光与全球化的视野。曾获2002年法国蒙特卡洛电视节“法国广播电视学院国际大奖”提名和2002年第七届新加坡“亚洲电视大奖赛”最佳纪录片提名,由四川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求学》正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博物馆》2010,(3):F0002-F0002,1
博,古之人谓之“渊”,谓之“大”,亦谓之“藏”。所谓“博物”,即在众物灵秀之间,淘藏得优品。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也是我区打造的重要文化品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希身份与文化调适”,会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对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地凶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孙顺华 《新闻界》2005,(6):64-65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国际化的今天,营硝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增强,作为商品营销寅传手段——广告的跨国传播也日益频繁。广告的跨国传播实际就是跨文化传播,它是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传播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下的群体又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使跨国广告传播难免遇到“文化误渎”、民族情感、国家权力等敏感问题,本文就此试结合耐克“恐惧斗室”广告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7.
透过“文化赤字”现象,观察全球化进程中的对外传播问题,强调话语权的重要性,以保持和优化自身的文化基因,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基础,并用其理论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输送“文化霸权”思想,造成了对其他国家自主权的挑战。借助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热潮,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发达的信息产业,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全球化已经悄然演变为西方主宰,它赋予了其浓厚的“西方性”特征。本文旨在运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我国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以建立自己的文化领导权,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情来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内部,正在海纳百川地包容着各种差异极大的文化气质,当东边的人开玩笑说西边“有知识没文化”时,西边的人却揶榆东边的人“有文化没知识”。 CBD衍生的“东边”和中关村辐射的“西边”各自经过20年的垒筑后,再抬头对望时,已是遥隔两岸,古都北京的性格和文化,就在东岸和西岸夹峙而成的新河道中间、汇集、冲撞、流向将来。 通过考究北京城的人文差异,也窥斑见豺豹体察到我们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处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云德 《现代传播》2005,3(5):1-9
云德先生的《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地观察、描述、分析、概括了“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境地、形势,尤其是“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诸多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本刊将分两期予以连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