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古代文人喜欢登高望远,更喜欢登高作“赋”。翻开中学课本,登临之作俯拾皆是。古诗词中登高之“高”,不仅限于登山,还有登台、登楼、登阁……登高而能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因此,虽说登高的形式有别,但登高的意义却相似。登高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万千情思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2.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3.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5.
王静 《文教资料》2010,(36):85-88
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师:好的。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相似文献   

6.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7.
《左传》所记赋诗三十二例中,或云某某赋某诗,或云某某赋某诗之某章。前者即赋全诗。后者则仅赋某诗中之某一章或某几章,此即春秋时期所称的“赋诗断章”。《左传》于此,记载十分清楚,本不存什么问题。晋杜预注《左传》,倡“断章取义”之说,硬把左氏所记的赋全诗与“赋诗断章”二者混淆起来,并强调“其全称诗篇者,多取前章之义”。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对杜氏之说多般回护。谬误流传于今,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8.
石国权 《语文天地》2010,(10):13-13
古时候的人们(特别是文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都喜欢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叫“修禊(xì)”。这天,“修禊”的文人们在仪式举行完后,常会聚于曲水之旁。或是大家动手挖一个回水塘,在上流放置酒杯,人们围坐在塘边,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而饮之。饮后还要赋诗一首。不能赋诗就罚酒一杯。这就是“流觞曲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相似文献   

9.
登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项重大题材和命题,其源流至早可归溯到“登高而叙”的诗经及“登高言志”的儒家传统,登高而赋更折射出中国传统诗人不同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10.
“登高”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他们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将自己的感情喷薄而出。登高而歌,登高而叹,登高而泣……经历过人世沉浮的诗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意境中,浑然忘我,气壮山河,让后人反复倾听那来自高台上的悠悠心声。  相似文献   

11.
一、赠答诗 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们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大慰平生。杜甫在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见他们友谊深厚,情同手足。杜甫写有《赠李白》两首,其中一首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  相似文献   

12.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王粲《登楼赋》文意发覆易健贤有“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检赋)))令名的王第《登楼赋》,自问世伊始,便受到特殊重视。曹丕曾称其“虽张(衡),蔡(因不过也”(《典论·论协);一向自恃文才甚高的陆机、陆云兄弟,亦慨叹“《登楼》名高,恐未可越也”,转而在...  相似文献   

15.
秋夜诗游     
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乙:请问,诗中说的这个“佳节”是什么节日?甲:你再听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乙:噢,我明白了,是重阳节。古时候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节前节后,秋高气爽,我们  相似文献   

16.
命运     
《学语文文丛》2004,(11):95-95
项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古往今来不少文人为之赋诗嗟悼,对于其悲剧命运,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读下面两首诗歌,以“命运”为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7.
屈原放于江南之燮,忧思罔极,“凤凰在簸兮,鸡鹜群舞”,冤屈自抑“因归鸟而致辞”,诗容、情感浑然一体,更引“鸟萃兮苹中”表达悲愤郁结之情志。汉以后,文人钟情于“善鸟”“恶禽”以比忠谗的寄托,贾谊《鸟赋》忌寓群小蔽贤的丑恚。此后历代文人情深于屈骚,梁沈约《天渊水鸟赋》,晋傅咸《仪凤赋》、顾凯之《凤赋》、弥衡《鹦鹉赋》、曹植《自鹤赋》,唐李白《大鹏赋》、杜甫《雕赋》、王勃《寒梧栖凤赋》、皇甫涅《鹤处鸡群赋》,宋秦观《叹二鹤赋》。明王世贞《二鹤赋》、杨慎《凤赋》莫不延续禽鸟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18.
王胜晓  刘芳 《文教资料》2009,(11):16-17
陶渊明的《闲情赋》在其作品中别具一格,其主旨历来也备受争议,“爱情说”和“比兴说”可视为对此赋主旨评论的两种不同观点。本文从《闲情赋》内容本身进行探究,认为其主旨重在“以礼闲情”;同时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认为《闲情赋》言情的主旨不仅是陶渊明真率自然美好人格的展现,更是整个魏晋文人群体的自由心态的体现,而这种自由心态恰恰源于魏晋乱世造成的文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四赋”是指扬雄入仕后所作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文章就“四赋”的写作时间、旨趣和表现手法分别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证和评述。“四赋”的创作,证明扬雄是一个关心民瘼、以天下治乱为己任的文人;而这正是他“三世不徙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劝学》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句中的两个“加”字,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册(人教社2019年版)仍同旧版,没有加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译文”则较旧版有所改变。旧版: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人教社2003年版)新版: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