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远耀 《广西教育》2010,(19):25-25
小学语文课文《给颜黎民的信》末尾有这么一句话:"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句话有两个地方的搭配似乎不当。首先是"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是一个偏正名词短语,中心语是“地方”,“一件”是它的一个定语。现代汉语里只说“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地方”,却没有“一件……地方”这样的搭配习惯。其次是动词“通知”与第二个宾语“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的中心语搭配也不当。  相似文献   

2.
鹿琼瑶 《学语文》2014,(4):76-78
近年来话语标记已经成为国内外话语分析、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吴福祥指出"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应该成为当前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话语标记y’know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相应的汉语意思,一个是"你懂的",一个是"你知道"。关于"你知道",刘丽艳在《话语标记"你知道"》中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你懂的"自2008年流行以来,已有一些学者对其做过分析,而在今年严肃的两会上,"你懂的"用于官方语言,再次把"你懂的"推向了流行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细菌在宿主之间游走会发出什么噪音?由于世界上最小的"耳朵"——"纳米耳"的发明,你或许很快就能知道答案。"纳米耳"能够探测到人类听觉阈值的一百万分之一。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开启"声学显微术"的一个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林医生 《高中生》2012,(3):49-49
"小敏,你这个发型很有个性啊!"当小敏理了个新发型走进教室之后,几个同学起哄了。 "是吗?是很漂亮哦!"小敏的嘴角向两边45度角扬起,还特意翻出镜子左边照照,右边照照。 "别照了,瞧你那臭美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去我房间看看新装的窗帘吧!"每当家里来客人时.我都会第一时间发出邀请。"窗帘有什么好看的?"估计你也在纳闷.不过,我房间的窗帘可是非同一般,要不你也一同去看个究竟吧!走进我的房间,只要稍一抬兴.就能看到对面挂着的六幅窗帘。窗帘是用灰色布料做成的.颜色和样式看起来都很普通。也许你会问:"这么常见的窗帘.有必要叫这么多人来参观吗?"  相似文献   

6.
记得当时转学到班上时,坐在我前面的申小美转过身来问了我一大堆问题,比如姓什么、叫什么、哪里转来的、家住哪里等一连十几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没等她问完,我抓住时机问了她一个问题。"要你管啊!"她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唉,她就那样。你别往心里去。"同桌伸过头来小声安慰我,"那是她的‘女生逻辑',以后你会慢慢见识到的。"  相似文献   

7.
脏手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与智慧在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时候,爸爸问10岁的儿子:"你说,一休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因为他没有头发呀!""头发与智慧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妈妈头发长见识短吗?"绝对安静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保持绝对安静,静得连落一根针在地上你们都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全班静下来了,一个男生尖叫道:“扔针吧!”“果然”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8.
张铎 《教师》2011,(24):121-121
这学期,我刚接了一个六年级班,前任班主任就对我说,一个刘金龙,就会把你的班搅得"乌烟瘴气"。有了"高人指点",刘金龙自然成了我的重点"培养"对象。  相似文献   

9.
11月28日晴我们学校有一个搞怪的"娘娘腔",虽是个男的吧,可你呀,千万别把他当男的看。当你碰见他时,你要穿上"盔甲",以免被他的"花言巧语"所击伤。提起他呀,你就会笑的上气不接下气,直到吐血为止。这不,今天早上上操嘛,我走的好端端的,他突然跳出来吓我一跳,我喊了一声,搞得周围同学都以为我有病似的。我怒气冲冲地转过身来,只见他用那奸诈的笑容和那"娘娘腔"般的声音对我说:"Hello,美女!"原本怒气冲冲的我一听到他的那种声音,腿一下子就软了,差点没坐在地上,唉,没办法,只好对他说了声:"啊,  相似文献   

10.
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不管你对歌曲风格的偏好是小清新、学院风,还是通俗派,你都不得不承认,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一些这样的"神曲"来。这些"神曲"有个共同点:只要你听上几次,它们就会被种植到你的记忆里,哪怕下一次你在一场清新典雅的音乐会上正听得全心投入,谁...  相似文献   

11.
孙霄婕 《中学生读写》2010,(11):106-109
"妈妈,我怕!你跟我睡吧!"胆小的凯尔可怜兮兮地对妈妈说。"孩子,你什么时候能长大啊?"凯尔的妈妈无奈地说。凯尔是个1 1岁的小男孩,读小学四年级。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在同学眼中,他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胆小鬼!不仅同学们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2.
5岁的儿子刚从围棋兴趣班回来就吵着要我陪他下棋,我欣然答应了。针对他一贯先出棋的做法,我微笑着说:"每次下棋都是你先走,这不公平。"他眨了眨眼睛说:"让你先走也不公平。"我想了想说:"我倒有个办法能决定谁先走。""什么办法呀?"他几乎要站起来了。"摸棋子。"我一边说着一边把4颗白棋子和2颗黑棋子放进一个盒子里。"闭上眼睛,在盒子里随便摸出1颗,如果摸到白棋子我先走,摸到黑棋子你先走……""不行,这不公平!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你看"可以充当征询标记,用来征询对方的看法、推测、主意、决定等。该文通过大量例证对征询标记"你看"的这种用法作了详细描述。作为征询标记,从句法、语义上看,"你看"可以删除,但从语用上看,它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提醒注意、增加表态压力,二是显示尊重、避免唐突。  相似文献   

14.
郭小珍 《成才之路》2010,(29):47-4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课堂上往往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产生。这些来自于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偏差而引起的"意外",常常使我们或怦然心动,或豁然开朗,或促进思索……  相似文献   

15.
释“尔”     
"尔"的常用义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本义的探源不尽相同,许慎认为"尔"本义为疏朗可从。?、迩、?都为尔的后起字,"尔"因简化字形与?形近,故尔行?废。后来为了分化字形,在"尔"基础上加"亻"旁(你)来专门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6.
释“尔”     
"尔"的常用义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本义的探源不尽相同,许慎认为"尔"本义为疏朗可从。?、迩、?都为尔的后起字,"尔"因简化字形与?形近,故尔行?废。后来为了分化字形,在"尔"基础上加"亻"旁(你)来专门表示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7.
有个流传已久的段子:我同胞游德国汉堡,用饭时七个碟子八个碗,剩下1/3就拍屁股走人,旁边一德国老太太给以批评,直至叫来社会保障机构人员处以罚款。我同胞有点傻眼:"我们吃饭花钱,何用你们多管闲事?"人家直言:"钱是你自己的,资源是全社会的!"有人说,这个段子纯属虚构。窃以为,所有的段子在信息学上可辨真伪,但在伦理学上仍不乏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年,看苏联喜剧大师梁赞诺夫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其中有个不幸的中年人诺瓦谢利采夫,独自抚养两个顽皮男孩,备尝艰辛。在送小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父亲斥责儿子:"现在我得跟你算算账。什么时候你才能不再惹祸?"儿子答道:"我表现得挺好呀。""为什么别人都来找我告状,  相似文献   

19.
刘子萌 《辅导员》2014,(9):49-49
"差不多"是许多人的口头禅:"现在到7点了吗?""差不多。""你能做好这件事吗?""差不多……"我更是爱说"差不多",因此得了个绰号"差不多小姐"。 这绰号来源于我的钢琴老师。因为我学琴时总是不认真,认谱从不仔细,常常用眼一瞟,差不多就行,结果每次弹琴总会弹错音符,指法更是错得离谱,于是我就被钢琴老师冠为"差不多小姐"了。  相似文献   

20.
艾敬敬 《中国德育》2015,(15):73-74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是男子汉,要帮助女同学提包包"。这句看似正常的话其实存在三个疑问需要我们厘清:要帮助女同学,男同学就不用帮助了吗?这种引导方式合适吗?如果孩子不情愿当男子汉就可以不帮吗?生活中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从"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到"我对你好,但你也要对我好",再到"我会承担法律义务,对你好",最终达到"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永远对你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