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文学性”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最初对它的研究借用了语言学的方法,“文学性”问题被实质性地转换为对“使一种语言成为文学语言的东西”的研究。而今,“文学枉”扩张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现象。“文学性”的内涵需要扩展,除语言学的维度外,这个概念还拥有人文性、精神性的另一维度。分清“文学性”扩张现象中的多种样式,才不会使这个有价值的术语在使用中产生混乱。“文学性”需要价值的支撑,需要对审美性、超越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的腐败,致使文学不得不对政治进行某种“过度补偿”。在这种“补偿”过程中,文学把自身当成一种宣传的工具,而遵循“大众传播”的话语规则:为了扩大宣传的实际效果——扩大受众面——于是以所谓“大众语”来替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锋性的话语形式“白话文”。以所谓的“民族形式”来取代西方的文学形式“fiction”等。但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自身的扭曲、变形,使其成为“非文学”甚至“反文学”。同时,这种对“民间”的想象,还建构起了一个左翼文学的鸟托邦,从而使得一切非文学、反文学的东西,都得以合法化、主流化、权力化了。“工人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文学水平最低的一种,但它上有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下有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变相继承。今日虽已边缘化,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对“工人文学”的研究木曷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退行”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做抽象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探究文学观念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入手,对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30年间,作为历史真实的鲁迅杂文及其时代背景,逐步转型、变异为文化象征和话语资源形态的“鲁迅杂文”及“杂文时代”的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过程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价值范畴建构步骤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及其研究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文学、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语言音乐性特征的生成问题,同时评术字研究文学语言音乐性特征的三种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语言一文学美途径。  相似文献   

6.
尽管文学语言不是逻辑语言,但是,文学语言所能产生的联想和思维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范围”,并且这些“形式”和“范围”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所以,就文学语言中的“文学性”而言,必然具有某些逻辑关联的因素或“背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符号学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与“范围”就是符号系统。而“逻辑关联”则是构造该符号系统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文学语言的产生方式、演变过程以及功能属性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学语言的“逻辑背景”。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对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学性关注得都明显不够。在旧教育观念统摄之下,文学教育中恰恰缺少真正的文学气息;突出存在着肢解文学语言、忽略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差异等问题。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应当更尊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对语言语用意义的分析、注重语感教学;真正按照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外,新课标中新潮作家作品的选入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从语言学角度阐释它们的特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中目前所存在的语境已不限于上下文和瑞恰兹的语境概念。伴随着语境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泛化,文学语境出现了新的内涵和类型,其所指具有鲜明的流动性。根据其所面对的言说对象,文学语境可分为面向文学语言的话语语境、面向文学活动的时空语境和面向文学自身世界的文学语境等三种类型。文学语境研究不仅对于文学研究观念的变革、文学意义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对于语境普泛化的运用实践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表现功能,它常常以悖于日常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的超常形态来实现其独特的表现目的。阿·托尔斯泰曾把文学语言比喻为一种“神奇的电波”,并说:“语言是一种魔力。艺术,则是一种奇迹。”但是,不管语言这个神魔多么变化无常,文学语言却并非是作家随心所欲任意拼凑组装的。作为在日常语言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也受语言规律的强有力的制约。尽管传统语言学没有给我们提供明确的制约规则,甚至也没能给我们提供揭示这些规则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如果我们不囿于传统语言学的冷漠、精细的静态分析描写。尤其是超越了它的纯粹的“规范语法”的框架,而是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站在文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学语言诸现象进行全面的审视,那么,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语言规律对文学语言的有形或无形的制约和影响,文学语言为实现其表现功能而呈现出来的超常态势,具有坚实而丰厚的语言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文艺批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批评化这一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哲学美学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学批评更关注文本自身, 重视实证研究及文本分析,而由此导致的批评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强化着上述研究趋势。文学文本理论的兴盛是理论批评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一定的作家、作品、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它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着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与此悖反的情形。功利主义的艺术观是延安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产生悖逆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研究发起的诸多挑战。围绕着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经典化问题、“读图时代”文学的命运等学术热点问题,文艺学界展开了深入的论争;与此同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性的探讨等方面,也取得了稳步进展。文艺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转型或新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我国翻译界历来对归化式律译扬少抑多。但认为律译有诸如语言陈腐、凑韵、旧瓶装新酒等缺点的论点,是经不住推敲的。其实归化式律译应以以下四条为标准:第一,在内容上要力求忠实;第二,要采用与原诗最接近的汉诗形式;第三是要译出原文之风格和情调;最后就是要译出原作的诗味。以此四条为评价尺度,则归化式律译的作品大部分是成功的。因此,归化式律译不仅可以做,而且还可做得好,应当加以鼓励。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本质的追问主要在六个向度上展开--从人的角度揭示文学的主体性本质,从形式的角度揭示文学的形式性本质,从功用的角度揭示文学的价值性本质,从现实世界(历史)的角度揭示文学的历史性本质,从虚幻世界的角度揭示文学的虚拟-形象性本质,从交流的角度揭示文学的主体间性本质.  相似文献   

16.
文本理论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观念,其关注的中心是文学作品本身及其意义的生成过程和多种释义的可能性。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20世纪初人文科学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有着直接联系。就较浅显层次而言,语言学的兴起导致了研究者对文本语言乃至表达技巧的重视;从较深层次上讲(这也是更为重要、更为内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文本研究很有启发,人们可以用语言哲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本身;更进一步讲,语言学转向直接导致了对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全新的文学本质观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与文学本体存在曾是20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界重要的话语诉求,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也一度被奉为这方面的经典。本文立足于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解读,但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性层面的阐释,而是将韦氏研究文学本体存在的方法与观点置于当前就文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问题而展开争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洞悉其积极的意义与局限。从而深化了对文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藩国的文学多为藩国君臣所作,藩王的文学审美观念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汉初藩国文体最早为楚歌,大赋继兴,纵横文逐渐消歇。藩国君臣之间的文学探讨,不断变化的朝藩形势,日益发展的求奢心理,都对藩王的文学审美取向产生影响,继而引领着藩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评论及其话语的腐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 ,文学评论的腐败根源在于发稿权力进入市场再加上满足于引进西方前卫文论 ,而轻视对于文本的具体分析 ,其结果是 ,西方文论的话语在脱离实际的反复使用中空洞化 ,这种现象在诗歌和散文评论中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