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金瓶梅》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存在着诸多的不同。首先在主题的倾向上不同,一个是晚明黑暗社会的揭示,一个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自我”扭曲的寓言。其次在文化价值与道德观念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金》描写的性专门在技术化倾向上做文章,而《查》在描写性时着眼点放在人生的探索上。再次是文化背景不同,《金》中的性描写,有许多是病态性心理的反映,并非健康的人类应有的性要求;而《查》的性描写,带有一种西方文化的颓废色彩,是一种野性的性放纵,它企图以人性的复归,即两性关系的纯自然性,来挽救西方社会的沉沦,但这种原始野性式的性表现,反而掩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揭露,这正像《金瓶梅》中过多的性描写,也冲淡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一样。  相似文献   

2.
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和姜戎的《狼图腾》这两部著作虽然在语言、文化方面有差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两部著作也共同探讨了"荒野回归"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A0):21-22
《嘉莉妹妹》和《野性的呼唤》都是体现自然主义的作品,二者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西奥多·德莱赛和杰克·伦敦在作品中不约而同都强调了环境的控制力和基因决定论。但是在《嘉莉妹妹》中充满了偶然性,主人公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作出本能的反应;在《野性的呼唤》中超狗巴克在刚开始的挫折中慢慢接受残酷的命运安排并主动适应环境让自己变得强大。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威廉.布莱克视自然界中的野兽和人性中的野性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他在其著名诗作《老虎》中塑造的老虎是充满力量和野性且富于神秘象征色彩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老虎》的开创性及布莱克的意义不仅在于呼唤野性本身,更在于在英国文学史上发出了呼唤野性题材和主题的历史先声,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界碑。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野性的呼唤》和布朗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 Smith对两者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关键性、词图分析等一些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发掘《野性的呼唤》的语体特征以及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的作品具有浓烈的自然主义色彩,本文以《野性的呼唤》和《白牙》这两部小说为例,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解析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写作风格,并提及杰克·伦敦对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野性的呼唤》和布朗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使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 Smith对两者的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关键性、词图分析等一些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发掘《野性的呼唤》的语体特征以及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野性的呼唤》的主人公巴克以其异常坚韧的生命姿态跃然于杰克.伦敦笔下。巴克是富有抗争精神,对自由荒野充满渴望的强者;巴克是天生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充满爱意的献身者。《野性的呼唤》通过动物的视角来反观人类,是对人性的现实写照和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9.
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是自然主义创作的典型代表,作品中再现了巴克从文明走向野蛮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重点说明了遗传和环境对动物生存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对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进行具体描述。希望通过此篇文章,引起人们对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其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书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解读了《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义,继而引出了其创作手法在深化小说主题、思想内涵及意蕴方面所发挥出的关键性作用,肯定了该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2.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讹”,常受人指责。在分析和比较创造性叛逆和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笔者参加课改的实践探讨了两者的这些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作为言语行为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奥斯汀(Austin)从最初提出“constatives”与“performatives”的区别到最终放弃两者的区别,并把所有话语(utterances)归入“performatives”。本文在探究这种转变的同时,进一步追溯“performatives”的来源,为“performatives”在国内译法进行正名,概述舍尔(Sear-le)对“performatives”的发展以及罗伯逊(Robinson)利用“performatives”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因此,笔者在探讨中发现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及其对翻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门"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学科课程的关系还在"磨合"之中。如何防止偏向和误区,实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将两者有机整合,在互动共生中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者、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 :对“类”字的不同理解 ,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 ,但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一些汉语语法论著没有对"复指"和"同位"的概念严格加以区分,因而常常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并非同一范畴的概念:"同位"是针对语法功能而言的,"复指"是针对语义关系而言的.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完全等同的或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18.
举例介绍了“复合宾语”结构的一般形式,并就其在句中的语法结构作了说明,还对现在分词、with+过去分词和动词不定式在这一结构中作宾补进行了区别。  相似文献   

19.
说“级”     
本文详细描述了“级”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位置和用法,认为“级”主要是用作名语素、量词、区别词后缀。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邪教的本质 ,是公众抵制邪教煽诱 ,政府打击邪教非法活动的首要前提。邪教不是宗教 ,邪教是新兴宗教的一种恶变 ,是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法轮功”是邪教 ,不是宗教 ,“法轮功”反对真正的宗教。宗教都有自己独创的教义体系 ,而“法轮功”邪教中的很多术语是从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中剽窃过去的 ;“法轮功”邪教与正统宗教在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 ,而“法轮功”邪教没有自己的经典 ;宗教是受宪法和政府保护的 ,而“法轮功”邪教是被政府依法取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