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崔罾新 《收藏》2006,(8):61-63
“文革”瓷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革”瓷壶。“文革”瓷壶在制作过程中坚持“政治挂帅”,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精益求精,留下了鲜明的“红、光、亮”时代烙印。 “文革”瓷壶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国内各瓷厂生产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壶主要指有“文革”画面、语录或文字的,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的日用壶具。目前能搜集到的各类“文革”瓷壶中,以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庄里、福建德化、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浙江萧山等瓷厂生产的居多,也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王志会 《收藏》2008,(3):96-96
“文革”瓷是当今的热门藏品。然而,在交易行情一直看好的同时,市场上“文革”瓷的赝品也在日渐增多,令许多收藏爱好者甚至此中高手也难免遭遇李鬼之劫。原因之一是缺乏“文革”瓷的背景资料。不久前,笔者在整理“文革”画收藏品中,偶然发现一幅反映当时陶瓷厂艺人制作“文革”瓷的年画,这幅年画可称得上是“文革”瓷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4.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5.
尕丁 《收藏》2006,(8):56-60
“文革”收藏品的历史意义 1966-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在中国右时10年,成为中华民族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革”一经发动,全国立即陷入大动乱,从一开始的破“四旧”,到后 来的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以至各行各业的“造反派”全面夺权,“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狂潮蔓延,使全国陷于空前的混乱之中。实践证明,“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必须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6.
夏风 《收藏》2008,(2):132-132
“文革”时期受错误思想指导,大破所谓四旧,否定传统文化,倡导一种“红彤彤”的思想,所以一部书(毛主席语录)、八个革命样板戏成了当时中国大陆思想与文化的全部。笔者收藏有几件“文革””期间的木雕,品味这些“文革”遗物,虽然心中沉重,却也不禁赞叹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8.
杨洪波 《收藏》2006,(9):61-61
40年前,“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其影响波及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期间所出品的一些陈设瓷也无不打上“文革”的历史烙印,选介几件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锦瑛 《收藏》2006,(9):102-103
在10年“文革”史上,“上海人民公社”是一个短命的临时权力机构,仪仅存活了18天。笔者专题收藏了一些与“上海人民公社”相关的纪念章、老报刊、美术摄影作品、文献资料等,从中可以窥见这个“文革”怪胎的只鳞片爪。  相似文献   

10.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