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李慧  朱莹楠 《记者摇篮》2004,(10):53-53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网络传播的发展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让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在网络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信息传播领域所面临的一个课题,网络也必将给报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开创了人类相互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新方式,给我们的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同时,网络传播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的价值现象,带来了各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对立与冲突,使人在“第二生存空间”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价值疑问。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社会,人们面对纷繁复杂又变幻莫测的价值事实与现象难免无所适从,陷入价值困惑和迷茫痛苦中。因此,以人文价值的终极追问为出发点和归宿,对网络传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价值审视,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现象的跨文化传播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功能异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播既是指讯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传者的传递,也是指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的过程,但这两种现象具有不同的社会学意义。人类早期传播活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具有某种本质合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潜伏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所潜 伏的危机。本文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 的到来,人类社会在进入21世纪所遭遇的首要问题将是不同形态文化碰撞而引发 的文化冲突。由于Internet给文化传播带来极大的快捷与便利,在一方面大大促进 不同形态文化交流的同时,另一方面又由于西方文化传播的霸权性、颠覆性和所产 生的新的不公正、不公平,以及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所出现的工具理性无限膨胀与价 值失落和终极关怀的匮乏,使网络文化传播潜伏着内在的危机。忽视这种危机,将 加深人类社会固有的矛盾,使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受到阻碍。因此,正视危机是解 决危机的前提条件,人类不应有了网络而束缚自己,而应通过网络创造人类社会更 加美好的新生活、新文化、新世界。  相似文献   

5.
"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传播史就是不断地提高传播速度、摆脱时空束缚,从而实现自由传播的历史。“用时间消灭空间”更是现代传播的信条。当前,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了极速,甚至我们这个社会也被称为“极速社会”,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当前的传播速度对时空观念、历史意识、民族国家观念、主体性等方面的影响,认为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在带给人类以前所未有的传播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操纵,这是现代传播文明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6.
网络体育传播正在最大限度融入社会生活。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便利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增添了科技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更高的发展空间。与传统体育传媒相比,网络体育传播呈现便捷化、普遍化、科技化和个性化趋势。本文主要探讨网络体育传媒实施转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樊丽 《新闻世界》2009,(3):109-110
网络低俗之风盛行,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传播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网络低俗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寻求整治这一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网络日益完善的今天,它也成为了现代影像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和表达途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网络上文化传播特殊性的影响,给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好机遇。综合运用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以信息时代的眼光审视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价值,拟提出将民族文化与信息技术、视觉艺术合理整合的途径来发展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伊莎 《视听》2016,(11):112-113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微博这种自媒体的发展,其及时性、共享性、互动性为互联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微博在给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网络极化现象的"温床"。本文从微博传播机制出发,探讨微博舆论极化现象与微博评论转发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选取2016年热议的王宝强离婚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微博用户评论转发行为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琦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36-138
小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众文化的产生发展由来已久,但是在互联网主宰的今天,网络成为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小众文化,其形成发展受网络人群分化的推动,而匿名性也在人与人的沟通、归属感的形成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同的存在环境也使得网络上的小众文化构建了其独特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姚必鲜 《新闻爱好者》2011,(10):110-111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2.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网络元素,甚至改变了文化思维.网络技术推进了世界的发展,人们充分地享受着网络科技所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只要登陆网络平台,就可以浏览各种新闻信息,观看电视节目,进行网络购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而网络技术对人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信息也给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鉴于人们普遍使用电脑操作而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存在,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节目,引发了汉字大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本文旨在从《汉字英雄》节目看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时代的粉丝社群娱乐性更强。他们借助媒介工具完成了粉丝狂欢,也带了从未有过的文化新景象,使粉丝文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容易聚集,也更容易解体。这种不稳定性的产生与不同社交媒体产品的交互设计带来的信息传播效果不同有关。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发现网络粉丝社群的新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互动和冲突,而对粉丝仪式的合理运用则可以使社群获得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因特网为人类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网络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针对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际社会积极加强了立法研究,探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行为。本文在分析论速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网络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民意表达的公共平台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黑龙江垦区广大职工群众也享受着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与快乐。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网络并非一块净土,也存在着网络传播谣言、不良信息泛滥、网络暴力横行等现象,特别是一些网络谣言比较猖獗,极少数别有用心的网民编造谣言、搬弄是非、蛊惑人心,这种不法行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增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类传播的新领域。在这一环境下,网络开始影响和改变以往的政治传播模式,同时也给政治力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力量同样对网络传播进行着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新兴媒体发展中,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一面,给人们文化生活、舆论及信息传播等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还模糊大众传播跟人际传播、私人传播及公共传播间界限,本文就新兴媒体公共传播策略进行了优化及理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第四代文化——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在全球化语境下,网络文化有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对自我有正确的理解,了解传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信息领域,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给予的巨大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其副作用带来的灾害。本文介绍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了网络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了网络中信息传播涉及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