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就我所知,仅在文摘类报刊上介绍过的,就有两个《红色家族》这种家谱式的作品了——一个是原公安部长罗瑞卿的女儿点点的《红色家族》,一个是原南方某省负责人项南之后的《红色家族》。可见,写《红色家族》,是当今的一种时髦。也许笔者生也愚钝,总也弄不清这《红色家族》究竟是个什么。我不知道,《红色家族》的作者们,是不是《红色家族》的红色成员。如果他们不是红色者,那么,他们的“家族”,就称不上是《红色家族》。这是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2.
摄影,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因为自然界的一切动物大多具有保护“孩子”的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这种天性更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当我看到1989年8月7日《宝鸡日报》上刊登的新闻摄影作品《刑场上的母与子》(照片见封三)的时候,我这个“有泪不轻弹”的男儿,几乎落泪了。感谢摄影记者吴智斌给我们提供的这组震撼心魄的报道。新闻报道不仅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优秀的报道还要引导广大受众去思考,对事件作出符合道德规范的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楠晒幸福     
多年来,王楠喜欢称呼郭斌“郭总”,玩笑间流露出的除了佩服,还有对丈夫的依恋;郭斌则一直称王楠“楠楠”,满是呵护之情……从当年的地下恋情到低调结婚,从一万朵玫瑰到海上婚礼铸造永恒经典,  相似文献   

4.
王楠晒幸福     
张伟 《出版参考》2011,(12):34-35
多年来,王楠喜欢称呼郭斌“郭总”,玩笑间流露出的除了佩服,还有对丈夫的依恋;郭斌则一直称王楠“楠楠”,满是呵护之情……从当年的地下恋情到低调结婚,从一万朵玫瑰到海上婚礼铸造永恒经典,  相似文献   

5.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作为一种成长障碍 电影《真爱满行囊》里,小主人公伊莉莎自从身为精神病疗养院医生的父亲那里,听说所谓精神病人“只是无法适应生活”时,他们有如下的对话: “爸爸,我觉得我快发疯了.” “为什么这样说?” “我也无法适应生活.” 影片根据法国女作家安娜维亚珊丝姬的同名畅销作品《真爱满行囊》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6.
石琼 《新闻世界》2011,(11):169-170
红杨乡里的笑声、阅报栏进社区、芜湖新闻网上的“红色”页面、《大江晚报》聚焦公交……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把“创先争优”活动和新闻宣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不仅丰富了内容,扩大了“创先争优”的活动范围,更把“创先争优”活动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和社会成果,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本文着重探讨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创先争优”  相似文献   

7.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8.
边修 《传媒》2002,(8):24-24
某家省级“晚报”2002年5月15日的“国际新闻”版上,用醒目的较大标题刊登了这样一篇“本报特稿”——《办公室成了“性爱乐园”》。报道的篇幅虽然不长,却不厌其烦地介绍了“62%的美国人曾发生过办公室恋情”,而且“41%的美国人曾在办公地点作爱”;以及,“在承认曾有办公室恋情的人中,42%的人已成婚或已有恋爱对  相似文献   

9.
官海浮沉叹     
我的这支笔,于23年前写了篇报告文学《栽摇钱树的人》,被写的主人翁第二年栽倒在刑场上。朋友、同事、同学们遇见我说:“你的笔杆子真厉害!”一语双关。居然有好事者说,凡有对本单位领导不满者,需隆重地请我去为其歌功颂德,我一写那领导就必然会倒台!年复一年,我写文章无数,不少朋友向不认识我的人却这样作介绍:“这就是《栽摇钱树的人》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一对新人来到后海准备拍摄婚礼的外景,当他们穿过人群时我拍下这富有戏剧的一幕,图片起名为《市井中的新人》。即使最神圣的婚礼也不能脱离现实,不知道他们下次再来后海时,能否想  相似文献   

11.
严谨 《视听界》2010,(3):78-79
2009年电视剧市场什么类型的最火?谍战剧。《潜伏》、《红色电波》、《蓝色档案》、《幽灵计划》、《地下地上》、《秘密列车》、《秘密图纸》、《最后的99天》、《绝密1950》、《迷雾重重》、《延安锄奸》、((敌特在行动》……一时间,荧屏上“谍影”重重。(见表1)  相似文献   

12.
蔡蓉  莫岳云 《传媒》2023,(24):82-84
《红色印记》是一套发挥济南红色文化和党史研究成果优势,为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量身定制的主题教育融媒体图书,其创新了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的方式,实现了红色文化“全覆盖”“新样态”和“精准化”的传播。通过以《红色印记》为基础开展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可以“嵌入式”选读线上红色艺术作品,“情景式”走读不同类型的红色馆藏,“体验式”重读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沉浸式”参与红色文化互动环节。  相似文献   

13.
1998年2月26日,震惊全国的“8.24”交通肇事逃逸犯、原郑州市公安局某分局长张金柱被绑赴刑场,执行枪决。 “我是栽在了记者的手上。”据说,张金柱死前曾哀叹。 无论这哀叹是否属实,在处理张金柱案中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当地的《大河报》到中央台《焦点访谈》等一些新闻媒体都对此事给予  相似文献   

14.
外媒走中国     
9月19日晚上,《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伊安·约翰森在北京参加了一场婚礼,喝了不少酒,“像中国人—样,我习惯了在北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世上再没有比民进党当局更丢脸的执政者了。在位的最后20天,他们都无法平静捱过。”台北的自由撰稿人林先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似文献   

16.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17.
会海探珠录     
一次婚礼,客人陆续光临入席,但新郎却心神不定:明明写信告诉过父母,为什么他们不来?他左思右虑,恰恰没有想到乱子出在他写的那封信上。他忙中出错,竟然写错了他最熟悉的父母家的地址,以致投递员无法把信送到。婚礼后,他来到宁波父母家,父母对他“不告而娶”大有意见,他说确实写信了,父母则说信根本没有收到。最后他们一起到邮电局查  相似文献   

18.
“裸婚”一词兴起于2008年的互联网,是对当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的概括。“裸婚”的主体是正步入婚恋高峰期的“80”后,面对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的社会现状.“裸婚”成为他们节省婚礼成本.追求婚姻独立的选择。在望房兴叹的《蜗居》后,《裸婚时代》的播出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从传播学角度看,其热播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闻阅评     
批评大办小狗婚礼的导向是正确的2005年11月6日10时,北京市三元桥附近的一家宠物摄影店的门楣上挂起了“嘎嘎先生和团团小姐新婚典礼”横幅,两只小狗身着结婚礼服,婚礼进行曲传到路人耳中,它们走完红地毯,有司仪念“结婚证”。足足闹腾了半小时。11月7日北京市有的媒体纯客观地报道了这一新闻,北京青年报以《宠物也要办婚礼婚礼上竟然放国歌照相馆解释试音响》为题刊发消息,对此事提出批评,借目击者之口指出在两只小狗的婚礼上放国歌,太不严肃了。阅评员认为,该报消息的导向是正确的,时下养宠物成风,而且确有一些人“视狗为子”。为小狗举行…  相似文献   

20.
羊城晚报国际版的连载,颇具特色,读者管它叫“时令快餐”。其一是短,绝大多数仅连载五六期,很少有十期以上的。二是新,有新鲜感,趣味性强。如《当代国王纵横谈》《漠河探金》等,都是令人感兴趣的现代题材。三是快,国际上发生什么大事,不久就能在连载上见面。如《马尼拉饭店闹剧》等,补充了新闻的不足。四是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王子婚礼》仿佛要把读者带到伦敦去“经历”那无法经历的场面。羊城晚报的连载,同新闻配合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