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校长寄语     
海门市实验小学建于1906年,其前身为"能仁"学堂。《论语·卫灵公篇》说:"知及之,仁不能守,虽得之,必失之"。意思是"靠知识和才能获取的东西,如果没有仁德去守护,必将失去。"同时,"能仁"也是梵文释迦牟尼的意译,意为有能力和仁义的智者。儒教和佛教文化的精义,赋予这个平凡的小学堂厚实的底蕴和蓬勃的活力。百年来,一代代实小人谨记先辈的教导,以"能仁致远"为校训,教师怀着仁爱之心,努力炼就育人之能,以自己之仁濡染学生之仁,以自己之能成就学生之能,培养了数十万莘莘学子。学校百年来生生不息,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名校。  相似文献   

2.
孔子教学首重求仁,但对于是否能求得仁,则既有"欲仁仁至"之说,又不轻许人以仁。这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内在贯通的。"欲仁仁至"说侧重于讲仁德能因人的自觉欲求而即其身体力行当下体现;不轻许人以仁,则是缘于仁德全体非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德性修养而不能至。基于此,学者应能近取譬,就力所能及处行仁,积仁至之得而又持续地推扩之,如此才能渐次趋于仁者之境。这是孔子主张的成仁的过程和方法。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对孔子的教化理念或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官德三题     
官路问题是官德之源的问题,官风问题是官德之显的问题,官心问题是官德之准的问题。为官者敢于为老百姓挑起担子,或者也于放弃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这都是值得称道的德性。  相似文献   

4.
汤炳正先生谈到诗词鉴赏的时候曾说:"欲知山川之美,品物之盛,则当身莅其境,心领神会,方能知其全而得其真,贵在自寻自悟,不能人云亦云。"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诗词鉴赏的要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的“礼”的概念,通常是指被先王制度化了的善美的习俗。先秦儒家认为: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礼俗,它是一个“外壳”,包含“仁”这个思想道德“内核”,即礼俗是形式,仁德是内容;仁德通过礼俗表现出来,遵循礼俗又可以培养仁德。“仁”是有等级的,因而礼俗也有等级。礼俗具有既制约人的言行又制约人的思想的作用,因此它是比法令更有效的治国良方,但并不排斥法治。后世的“封建礼教”是统治者对先秦儒家礼俗思想的歪曲,应区别。  相似文献   

6.
谈仁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4):33-37
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多歌星就一起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每一个人都在内心涌动着对爱的渴望。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理想。"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语汇,用儒家学说的范畴和德目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仁"。反过来说,"仁"就是儒家所说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所倡导的仁德。仁德的内涵那么,仁作为德性和品质规范,它究竟包含哪些品质或者说有哪些道德内涵呢?在《论语》中虽然言仁之处很多,但  相似文献   

7.
祭外姑文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②,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  相似文献   

8.
子曰:“不患①无位②,患所以立③。不患莫④己知⑤,求⑥为可知也。”[注释]①患:担心。②位:职位。③立:这里指胜任。④莫:没有人。⑤己知:宾语前置,即知己,了解自己。⑥求:谋求。  相似文献   

9.
粤西士人值得称贤的为官品行,其一为律己之廉,贫穷地区的为官生活,既艰苦,但更要廉洁。其二为莅政之公,治理边疆注重“功化”。其三为恤民之仁,作官就是为民。其四为体国之忠,为国尽忠时刻张扬忠鲠性格。正因为秉承如此精神理想处世行事,他们也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与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1.
校长要借鉴孙武关于“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五要素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智:领导智慧,决策谋略;信:信任关系,待人以诚;仁:仁德之心,为人正派;勇:决策魄力,改革勇气;严:赏功罚过,纪律严明。  相似文献   

12.
快乐论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先把他的工具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相似文献   

13.
随笔二则     
仇媛媛 《教育文汇》2012,(12):54-55
仁与德:有动静之别说仁者与智者有动静之别,你会认同,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说仁与德有动静之别,你可能不太认同,因为仁德本是一体。从仁、德的表述中,我是看出点不同的。关于德,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德是一种静态的持守,犹如一个  相似文献   

14.
洪亮 《中国培训》2007,(2):19-20
一、胜任素质与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根据麦克里兰的定义,胜任素质是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职位和组织环境中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人特征的集合(包括技能、知识、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等)。一个人的胜任素质是分层、分级的从最表层的浮于冰山之上的知识与技能,到最底层难以用一般方法测得的内驱力及社会动机。越靠近冰山的底部,对其潜在的业绩产出的影响就越大,也就越难以后天习得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任人之长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②治民者,其任人④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④.而任⑤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⑥。人不能同⑦,而任之以一事⑧,不可责遍成⑨。责焉无已⑩,智者有不能给(11);求焉无厌(12)天地有不能赡(13)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14),阿党不治乎本朝(15)。任人之长,不强(16)其短;任人之工(17),不强其拙(18)。此任人之大略(19)也。”[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问上·二四》,题目为编者所加。②莅:到,亲临。莅国,此指治理国家。③任人:任用人。此指选人担任官职。④地不同生:不同的土地不能生长同样的草木、庄稼。⑤任:委任,委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中期,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公开了他的著名的"彼德原理".彼德原理说的是,在任何层级组织(hierarchy)中,每一个员工由于工作突出都会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上,如此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每一个职位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的人担任,致使组织效能下降.由于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能尽职的不胜任员工所占据,最终会产生"终点职位症候群",从而给组织运行带来不良后果.彼德的这个学说,西方有些学者评价为可以和牛顿、哥白尼发现相媲美的社会学发现.我们并不否认"彼德原理"的局限和绝对化,但它可以引导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除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问题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论语·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本篇有许多经典名句,如"择不处仁,焉得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如何解读这些名句,历来多有争议。本文在质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里仁》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说: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杜璐 《考试周刊》2014,(54):186-186
<正>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曾说:"将者,智、信、仁、勇、严。"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主将应该具备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条件。在学校里,班主任可以说就是一个班的"主将",所以班主任也应该用"智、信、仁、勇、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班主任的"智",就是能够用多种多样的、不固定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但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各类学生的一般性特点,而且  相似文献   

20.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