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作品和文献中,越来越多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成为译界研究的核心之一,这与翻译中所涉及的作者、译者、文本、和读者等各个方面的地位变化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借助我院国际商务官员研修翻译资料为例,以语言文化差异为出发点,探讨译者的地位——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女权运动的兴起、译者地位的提高,使得很多女性译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得以彰显,从而提高女性译者的地位。实践过程中,女性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操作进行了隐形与显形的彰显。此举不仅提高了译者地位、很好地配合了女权运动,而且也使翻译具有跨学科性。但其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从而减弱了翻译的忠实性,忽略了读者。  相似文献   

4.
佟云 《海外英语》2014,(17):160-161
女权运动的兴起、译者地位的提高,使得很多女性译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得以彰显,从而提高女性译者的地位。实践过程中,女性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操作进行了隐形与显形的彰显。此举不仅提高了译者地位、很好地配合了女权运动,而且也使翻译具有跨学科性。但其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从而减弱了翻译的忠实性,忽略了读者。  相似文献   

5.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4-107,113
主体间性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与原作者及读者的沟通与对话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翻译审美和再现美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翻译活动其他主体如作者、读者、文本等进行平等对话中实现自我,译者主体性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李爱华 《考试周刊》2008,(14):205-206
许多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过程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都涉及到理解、表达这两个主要方面,从而引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容易忽视的四个问题,即:译者自身地位的定格、意向读者的考虑、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及文化取向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身份、地位,即在全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宗旨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应牢记翻译所面向的读者;文学翻译在文化取向时要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顾芸 《海外英语》2011,(13):204-205
翻译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实践主体的译者,其地位却常常被忽视,即使是在翻译界内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得到了重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译者作为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联系媒介,在忠实地再现原著神韵与服务于译者读者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作品的再创作工作,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意识和对译语文化的态度是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主体性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张园园 《考试周刊》2011,(49):26-27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边缘状态。但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所译文本有策略地进行再创作。本文通过美国诗人艾米.洛威尔英译杨玉环的《赠张云容舞》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原诗精髓,又是如何在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及自身文化间作出自主选择,进而引发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标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键,译者可以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绝对忠实”的翻译标准的束缚。笔者通过研究中文材料的非文学翻译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根据目标语文本的要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望积极发挥其主体性,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并强化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仅体现译者对语义的把握,同时体现了译者对语音和形式的选择,即译者的主体性.《傲慢与偏见》作为一本外文名著,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这与译者的精心翻译与推荐是分不开的.文章以孙致礼、张经浩两位老师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情况及限定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充当了读者、作者和文化调停者的三重身份.近年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我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的重视.同时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有条件的,不能过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避免走向“译者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14.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译文成功与否.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的五个中译本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具有二次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体现了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一体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交际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交际者与受众的双重任务.译作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而是译者对原作者思想的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更多体现.为了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交际成功,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受到原作者(原作者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译文读者认知语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引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译者的双重身份和目的语读者审美期待.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分析了孟浩然<春晓>的不同译本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诗歌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学和美学特征,其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诗歌翻译更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9.
在译文产生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译者的双语能力,译者自身和目的语的文化价值取向,翻译的目的,读者期待等.本文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最基础的行为"选词",考察译者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