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神思”在我国文艺美学中一直倍受关注。刘勰的《神思》篇作为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而系统的艺术构思专论 ,不仅对艺术构思的“神与物游”的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秉心养术”的条件与方法作了深入、理性的阐述 ,还立足于“立象以尽意” ,提出了“凭虚构象” ,即虚构想象 ;特别是明确提出“意象”说 ,更深入地接触到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本质 ,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人们较为熟悉的美学范畴,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对艺术形象的深刻而独到的认识。王国维的《人间词语》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而“意境”的直接理论源头却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首次提出“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并将其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以说,刘勰是中国古代文论“意境”理论的奠基人,“意象”是“意境”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思维理论主要由“虚静”说、“神思”说、“感兴”说和“妙悟”说构成。然而,“神思” (主要指艺术想象)的启动,“感兴” (主要指艺术灵感)和“妙悟”(主要指艺术直觉)的激发,均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即虚静态。换言之,“神思”、“感兴”、“妙悟”正是虚静态生发的思维效应。所以刘勰标举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也就成为历代文论家和作家的共识。本文拟借助于现代心理学、人体功能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虚静思维的规律及其如何启动神思、激发感兴和妙悟。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们,在谈到写作的时候,常有“神思泉涌”、“梦笔生花”一类的说法。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神思》篇,王士祯有“神韵说”,江淹、李白有“梦笔生花”的故事,杜甫“下笔如有神”,陆游“妙手偶得之”……这些“神思”、“梦笔”的说法,给写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感到写作似乎是“天机”莫测、“神灵”奥秘的东西,扑朔迷离,飘忽游移,不可捉摸。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指出了文学想象所达到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刘勰又认为想象的前提条件是作家必须扎实地“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对此观点,今人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7.
黄惟勇 《教学月刊》2004,(12):16-18
灵感为何物?在我国的古代论中常以“灵光”“灵犀”“比兴”“兴寄”“幻真”“隐显”“会意”“神思”“感兴”“豁达”“灵气”“粹灵”“妙灵”“妙语”“妙悟”“顿悟”等词语加以描述。庄子论“神遇”,陆机论“应感之气”,刘勰论“神思”,汤显祖论“自然灵气”,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古代哲人对灵感这种精神现象一直都在猜测、描述和探求着。《辞海》定义说:  相似文献   

8.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9.
陆机的《文赋》,是刘勰《神思篇》的思想依据和出发点,《神思篇》甚至援引和阐发了《文赋》中的许多观点。一般认为,刘勰在陆机的基础上,对创作构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刘勰究竟怎样深入研究和超越陆机的,却语焉不详。我认为,刘勰《神思篇》中提出的“意象”一词,是刘勰深入探讨创作构思的关键,他通过对意象的生成、构成及特征的认识,才得以进一步地揭示作家想象构思的规律,得出许多新的结论和命题。  相似文献   

10.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神思”之说,笔者尝试从音乐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在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始终带有颇多的感性体验,无论是创作到表演,还是再到欣赏,都与“神思”息息相关,无处不显“神思”之妙。在这里“神思”是指而是指在物化于人、人又取化于物的过程中,人能够处于美感状态时的境界,贯穿于优秀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论述文学创作。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2.
“象形”“会意”思维规律奠定了传统艺术思维民族性特征基础。“赋”“比”“兴”恰是其运用于艺术表现中的结果;刘勰“神思”说,正是基于造字思维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而作的抽象和概括;“象形”“会意”思维还相应造就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艺术追求:“意境”和“传神”。  相似文献   

13.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现。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4.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重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 ,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的“神思”,我们看到有几种不同解释,有的认为“神思”是指创作的想象活动;有的认为“神思”就是艺术构思;有的则认为“神思”即是形象思维。以上种种说法含意基本相近,都表述了《神思》篇的某一内容。但是能否用“想象”“构思”或“形象思维”等概念来概括“神思”的基本意义呢?恐怕不能。虽然《神思》篇不少地方都讲到创作的想象活动,如“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宝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几句话,就很具体地描绘了想象活动的情状,不过谈想象只是“神思”篇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创作离不开想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