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2.
《周易·说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说卦》的意义、《说卦》在《易传》中的位置、《说卦》形成之时代及其作者等方面 ,肯定《说卦》之成约于《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同时 ,其作者应为西周至春秋之筮官 ,孔子整理《周易》可能包括《说卦》在内。  相似文献   

3.
易学界目前将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统称为数字卦(泛数字卦论),有的学者由此推论《左传》《国语》所录筮例乃伪造。但是,可以存在另一种解读范式:第一,《筮法》诸例卦并非整理形式的筮数,而是二元符号性质的例示卦(示数卦),因为存在泛数字卦论的反例,《筮法》第十三节"行"的卦局容纳两种相反数序,这说明《筮法》诸例卦不能统称为数字卦,而数字卦只能有一种数序;第二,马王堆帛书《周易》显示,阴阳符号画作"—""∧",在孔子研易之前已成传统,这佐证了《筮法》诸例卦之为二元符号卦的可行性;第三,在不能否定《左传》《国语》整体之真实性的条件下,去否定其诸筮例的真实性,说明泛数字卦论存在强大的刚性阻力,不可信。应该说,清华简《筮法》示数卦是先秦易学的一种高级形态,是爻象、爻群理论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贞悔考释     
"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确切意义及其中所隐含的上古筮法却未为人明确揭示.上古人以内卦(或外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或内卦)为"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考古材料中同一器物上的几卦内、外卦相同的现象也被揭示并纳入了解释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周易》乃卜筮之书,春秋时代主流社会对其筮占仍推祟备至,然在其被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态势。筮占方法在继承古法的同时也有所突破,形成“之八”新概念,但没有最后定型化。卦象说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大,宇宙自然之象已完全具备,而以人体及人际关系取象还刚刚萌芽,以人与自然两类意象之扩充增补显示各种具体而琐细的意象也仅起步而已。引入注目的是卦德说兴起,春秋时人通过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重新阐释,赋予其丰厚的伦理道德内涵。而用《周易》证事证理则抛开了筮占迷信,把卦象、卦爻辞当作立论说理的依据,给《周易》之流播接受披上了与筮占无涉的新装。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周易》筮法的探讨与分析,给出了筮法的数学模型,指出:《周易》筮法处理了一个模4周余的数学问题,其中蕴含了同余的概念与思想。  相似文献   

7.
《周易》有着浓厚的政治意蕴,其中诸卦也概莫能外,《临》卦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临》卦在字形字义、卦序、历史上都与监察活动有相通之处,《临》取监义,可训六爻分别为感临、威临、甘临、制临、知临和考临。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阴阳相济的辩证思维、明德慎罚的教化意识和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共同构成了《临》卦的监察智慧。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一本占筮之书,包含有一整套占筮术语,成书年代大约是在西周的初期,作者应当是周代的筮官。经历了从卦辞到爻辞再到传辞的演变过程,从简朴至繁冗,从单纯的记录整理到理性思维的跃迁,而《周易》之朴素的本义也渐被掩盖和歪曲。真正地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释《周易》是从近代学者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在《易》类书籍标点中,六十四卦卦名是否应加书名号,各书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现行《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指《上经》和《下经》,《传》指《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上下经》为六十四卦总名,可加书名号;六十四卦为经文之正文,可不加书名号。其实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专名更早于篇名,专名之义更广于篇名之义。若加上书名号,则六十四卦违离卦名取义于卦象之原理,于《易》源于象之旨远矣。在通行《周易》各本中,六十四卦卦名多在目录中出现。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并不等同于篇名。六十四卦卦名勿须加书名号。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奇书.它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记载有六十四个卦名、卦辞,象征不同的事物和事理;卦由六根代表阴阳的爻组成,每爻有爻题、爻辞,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传”包括《系辞》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以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七种十篇文章,统称为《十翼》。据学者考证,《经》《传》不是同时形成的,《经》更古老些,殷墟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卜骨上已有用数字表现出的卦形,经过许多智者的劳动,不断丰富发展,才形成了《周易》,传说中的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都可能有过贡献。《周易》是我国古代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大约成书于西周末年、春秋战国间. 时至近代,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家对《周易》倍感兴趣。数学家发现《易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理论,发明二进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就是从中国的八卦受到启发的.他曾把“易图”说成是“流传于宇宙间科学之中最古的纪念物”。天文、地质、医学、物理学界、国际国内都有虔诚的《周易》信奉者和研究者。六十年代起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其思维方式与《周易》的哲学内涵十分接近,因而《周易》又成为管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周易》的"革"卦一直以来都被理解为改革、革命,意为将旧有的不合理的制度推翻。但是革卦在讲述"革故"的同时,也讲述了创新的问题,包括创新的动力、价值诉求、原则、方法和目的等。由事物在性质上的矛盾所引起的矛盾斗争和现实的需要是创新的两大动力。"生养万物"、"畅通万物"、"利益庶物"、"成就万物"是创新的四大价值诉求。准确把握时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和安排是《周易》革卦所说的创新方法。创新必须要有民众的信任,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创新的伦理对创新活动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中谈论困难的卦有这么四个典型:屯卦、坎卦、蹇卦、因卦.而这四卦给我们展现出的智慧也是有所不同的.《屯》卦的守持正固,《坎》卦的节约自守,《蹇》卦的反身自躬,《困》卦的致命遂志.都可以看出《周易》中面对困难的智慧,是非常有意义的,到现代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伟大活力.  相似文献   

14.
<左传>、<国语>所记载春秋时人应用<周易>筮占或论事的例子,上承上古三代筮法,下启两汉易学,是<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珍贵材料.春秋时期的占筮开始了<易>学哲学化的进程,是<易>学史上义理派学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在对八卦掌流源正名分辨之争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地方民俗体育项目八卦掌与《周易》哲学之间的文化流变关系,再从卦象、卦图、卦数和卦理四个维度阐述了八卦掌与《周易》哲学易理的融合关系。研究认为,八卦掌由董海川所创具有时间上和文献逻辑推理上的考察依据;八卦掌阴阳鱼、八卦掌技变、八卦掌取象、八卦掌修身与《周易》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论、易变论、卦画论、道德论存在“底层”与“借用”的文化关系;八卦掌对《周易》哲学融摄表现在“卦象、卦图、卦数、卦理”论域。八卦掌的肢体运动特征、“站、转、换、打”功法、四正四隅、门派武德之风与《周易》“卦象、卦图、卦数、卦理”易理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俗体育特质的武学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周易·蒙卦》卦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哲学作,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周易》中的《蒙》卦是教育教学思想集中的一卦,其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以及教学所采用的方法等提出了设想。孔子在《蒙》卦的启发下,在长期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其中教学原则和为师之道等思想,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周易》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滥觞。  相似文献   

17.
比喻和反讽作为文学修辞常用的手段,进入符号修辞的视域后,其功能也突破了语言局限,上升为表意层面的概念比喻和大规模反讽。在《周易》中,阴阳对立、八卦成列以及卦画符号本身的爻位图式从符号表意的角度看都是概念比喻的呈现。《周易》的卦序排列以及爻位时序变化则反映出一个"始、壮、究"的历程,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符号表意中的大规模反讽。《周易》符号的理据性变化在表意实践中通过比喻、反讽以及象征等修辞手段来辅助生成,并最终在这些符号的修辞运用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易》以道阴阳",故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在卜辞的形式下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体验,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万流归宗的最后渊薮。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易传》都是在继承了《周易》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思维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企图说明:《老子》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周易》在卜辞形式下所隐蔽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易传》又如何在吸取了《老子》的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的同时返求《周易》而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此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9.
出土文献为《周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西晋汲冢竹书对《周易》的性质与流传,马王堆汉墓帛书对《周易》卦画的形成与《易传》的作者,阜阳汉简对《周易》占卜的内容,王家台秦简对《周易》的流传与演变,上博竹简对《周易》的早期传承与易学史问题,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般而言,反义词聚在专书中要位于一句话中,或是一个单句内部,或是一个复句的不同分句内。《周易》一书中存在大量的反义词聚合,由于《周易》本身一卦内部或不同卦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因此,《周易》之中的部分反义词聚在形式上具有系联范围宽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