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中共各级组织在浙江国统区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进行了全方面、多层次的报刊活动。浙江国统区中共报刊活动为整个国统区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密度最大,也为其它地区所罕见。中共在浙江报刊活动的开展,是因为中共党组织的重视、有国共合作的平台、扎实的群众基础。中共的报刊活动促进了浙江抗战事业的发展、中共在浙江影响和组织的扩大。中共在浙江国统区的报刊活动既有浓厚的浙江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全国意义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桂发行,不仅发挥了宣传中共抗战方针、鼓舞抗战士气的媒体功能,而且发挥了指导中共地方党部工作的组织功能,以及联系和影响新桂系共同抗日的统战功能,对指导和推动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中共地下党以各种方式进入杭州的各种新闻机构,并努力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力量,以抗衡国民党政府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中共地下党员在各自的新闻媒体中,以各种合法的手段和巧妙的办法进行争民主反压迫宣传,透露解放区的信息,并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保护新闻机构的人员和财产,为杭州新闻机构的顺利接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共在杭州的新闻界的工作实践,是中共在新闻战线与国民党斗争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一大批投身于抗战救亡事业的知识分子聚集于广东战时省会曲江(今韶关),其中一些左翼知识分子积极奉行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敌策略,以办报出刊、文艺创作、深入乡村民众中开展文化建设等方式展开抗战文化活动,进步文化人群体通过省港抗战文化活动,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观念,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左翼进步文化人群体在战时文化宣传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对于当前的城乡文化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早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2 0年代,共产国际、联共(布)驻华使节维经斯基、马林、加拉罕、鲍罗廷等,依据马克思、列宁的建党经验、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新闻宣传政策,在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推进中国大革命的过程中,关注指导中共早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建树,在传播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办报经验,资助新闻出版经费,物色编辑人才,创办各种机关报刊和新闻通信社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和指导。本文着重探讨共产国际、联共(布)传播的新闻思想及其在华新闻宣传政策,评介维经斯基、马林等对中共早期新闻传播事业的贡献,进一步梳理中共新闻传播事业的源流。一、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6.
地方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新闻史的研究领域里,重庆、上海、武汉、香港和西安的抗战新闻活动的历史地位总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作为抗战新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沈毅 《新闻爱好者》2011,(11):120-12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高度重视对经济形势的宣传和引导,诋毁中共土改运动,推卸经济恶化的责任,欺骗中外舆论,并搜集信息,分析、研判中共广播宣传工作。国民党的最终溃败证明,新闻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相似文献   

8.
沈毅 《新闻爱好者》2011,(22):120-12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高度重视对经济形势的宣传和引导,诋毁中共土改运动,推卸经济恶化的责任,欺骗中外舆论,并搜集信息,分析、研判中共广播宣传工作。国民党的最终溃败证明,新闻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相似文献   

9.
外国记者对第一代中共领袖的报道,是他们的中国抗战报道一个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对这些风云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也反映了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和评价.从传播效应来讲,有关第一代中共领袖的故事,是能够最普遍地对外国读者形成吸引力的新闻,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中国抗战格局的一般印象和看法;可以说,抗战以来外部世界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新的认识和结论,都是从这些具有代表性人物身上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入浙江 ,烧杀抢掠 ,给全省图书馆事业带来巨大损失。抗战 8年间 ,全省各类图书馆减少 10 0多个 ,藏书损毁 5 0多万册 ,使浙江的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参考文献 5。  相似文献   

11.
冯文敏 《编辑之友》2011,(12):131-132
中共早期领导人在建党初期,几乎都从事过编辑出版和新闻创作活动。如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建党前后都纷纷创办过报纸杂志。回顾中共早期的新闻编辑活动,对新时期的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会有哪些启迪,值得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浙江早在1854年就办有中文报刊<中外新报>,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源地之一.然而,浙江的新闻教育事业的起跑点,则是1949年7月创办的杭州新闻学校.  相似文献   

13.
汤慧蓉 《视听界》2014,(6):106-107
一、做活时政新闻1.新闻编排。时政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是宣传,但更应该是新闻,应改变以往不管重要与否都将党政领导的新闻作为头条、不管有无价值都将领导参加活动作为重点新闻报道的做法,联系实际,将时代热点、百姓关注的焦点作为重点报道。今年7月7日,时政新闻焦点是纪念抗战,吴江电视台《吴江新闻》在编排中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市民自发观看纪念全民抗战77周年仪式》放在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共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鼓舞下,被称为红色中国的陕甘宁边区中心延安,再一次成为外国记者瞩目的焦点,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前线英勇杀敌所取得的战绩,也是外国记者争相报道的新闻.无论从记者的活动还是报道作品来看,以延安为象征的红色根据地的崛起,在当时已构成国际新闻界对中国抗战报道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15.
范筑先与中共亲密合作抗战救国,开创了鲁西北抗战的大好局面.本文就范筑先与中共亲密合作抗战的主观原因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6.
前外交部长乔冠华,早年曾以乔木笔名蜚声于抗战初期的香港新闻文化界。胡乔木原名是胡鼎新,在清华园读的是历史系(乔冠华在哲学系),二乔那时便已熟识。当乔冠华在香港新闻文化界大展拳脚的时候,胡乔木已在延安被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两位都是大手笔、  相似文献   

17.
论党在延安时期广播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呼号XNSR[1],标志着党的新闻事业从报刊、文字阶段迈入语言广播阶段.在抗战艰苦的岁月,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宣传中共抗日救亡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延安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我们发展新闻广播事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崇高事业,向社会展示档案的魅力。揭示档案工作的内容,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是档案人的神圣职责。3月份以来,全省档案局与浙江门户网站——“浙江在线”密切合作,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浙江在线”作为浙江日报、浙江电台、浙江电视台之后新兴的省级主流媒体,以新闻为主,文字、图片与视频、音频结合,日访问量达500多万人次,为浙江第一门户网站。整个活动宣传范围广、影响大,成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田福宁 《兰台世界》2012,(19):83-84
延安时期,各种反动势力为达到取消或扼杀中国共产党的目的,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思想舆论方面竭尽歪曲捏造之能事对国共合作抗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中共党人所致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加以攻击。为揭露其反动本质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战局面,捍卫党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延安时期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各种形态的反动舆论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相似文献   

20.
孟晖 《中国编辑》2018,(5):85-90
全面抗战时期,我国著名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以极大的爱国热忱从事进步新闻出版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他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强调新闻出版以正确舆论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重要作用;基于民众立场的新闻出版工作应将服务精神与战斗性相结合;倡导民主和新闻出版自由,坚决反对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制度,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文章对之进行梳理研究,对探讨邹韬奋的思想发展轨迹、文化事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对当今新闻出版工作的启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