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毅 《东南传播》2022,(2):56-60
本文尝试将“电影工业美学”放在“主旋律”的谱系中加以考察。从“新主流电影”到“电影工业美学”体现出“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做出的历史变迁、产业调整与主体重构。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源于产业化生存下的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实践,但单纯强调经济因素的看法不仅掩盖了当下电影产业的真正问题,也遮蔽了“新力量”真正的潜能所在。“主旋律”与“新力量”应当在情感结构的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创作主体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作用。想要认识到电影工业美学的真正价值,有必要重新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历史起源,在全球产业革命的前提下调动创作者的主体性,进而形成电影工业美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乌尔善在类型创新、视听体验的锻造以及对电影工业标准和操作流程的重视几个方面迥然有别于其他青年导演,而这些正是一个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电影产业所亟须的重要品质,它将能够在根本上保证乌尔善搞好新一轮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3.
追溯当前还活跃在影坛并保持着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的创作轨迹,观照"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的创作观念和创作现状,追问何以陈、张、黄能在影坛保持长久的影响力,"第六代"可否再走"第五代"的成功之路,电影导演的创作之路是否必须历经"转型",从而尝试总结一些规律和启示,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导演创作传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激烈竞争,部分导演采取了"短、平、快"的创作策略,使"恶搞"得以成为一种电影类型。由于深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此类电影不但日益背离中国电影关注民生问题的传统,难以真正表征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个体生存境遇,而且在振兴中国电影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也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冯小刚电影面向市场、服务受众的创意艺术,遵循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特点;华谊兄弟面向市场成功打造了冯小刚电影品牌,其运作机制和创意经济以及双方强强联手共创辉煌的创意之道,对探索当前电影企业的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IP"概念是我国电影产业化之路的新探索,是市场经济导向下显现强烈产业属性的时代产物,成为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的捷径.青年文化属性成为当下电影IP的显著特点.但在抢购IP追逐利润的同时,应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多一些悉心打磨的工匠精神,保护IP电影的生态环境,培育出走向国际电影市场适合全世界观众口味的中国特色的IP电影.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生产与发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类型化是电影工业发展的结果。中国电影在产业化的进程中,也越来越重视电影的类型化特点。本文选取2009年城市院线公映影片的相关数据,分析研究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的生产与发行现状,并与同年进口的外国影片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我国类型电影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     
《视听界》2014,(3):7-7
互联网化的中国电影业3月27日,优酷"大师微电影"发布会在香港举行。优酷总裁魏明在会上宣布实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将成立"优酷出品青年导演扶持基金",预计5年内扶持10位导演发行30部大制作影视作品,包括大电影与电视剧。魏明没有透露"青年导演扶持基金"的具体投资额。相关人士解释,  相似文献   

9.
朱方建  丁山  王维 《新闻前哨》2014,(10):63-65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规划不合理,产业链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房地产色彩浓厚,滥用历史资源造成文化泡沫等,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向着良性健康方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立萌 《视听》2018,(11):79-80
本文通过对费穆导演的电影作品与理论研究进行剖析,试图总结出其在中国影像本体现代性探索上得到的宝贵经验与遗产。费穆是中国最早强调电影与戏剧分离的导演之一,先锋性的旁白与独创性的"空气说"都使其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费穆的电影美学进行探究,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电影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期间因为政治原因,电影工业并非以纯产业的方式发展。日据时代,台湾电影是由日本人引进及控制的,其目的除了娱乐大众之外,更具有加强统治和意识灌输的目的。国民党撤退台湾之后,虽然台湾电影享有短暂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在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环境下,难有重大建树。随后进入的国民党台湾当局主导时期,电影在政治管制和资金投入的制约下,主要朝意识形态宣传和乡土纪实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脚步,从学生电影开始,台湾电影进入"新浪潮电影"的时代。不过,在香港及欧美电影的压制下,台湾电影始终难有突破。近年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风潮及两岸四地关系的改善进程中,台湾电影无论在题材发挥、资金投入、演员来源、目标市场等方面,都产生较为巨大的变化。不过,与世界一流国家的电影产业相比,在各个方面都仍然还有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后备军,小制作电影市场的繁荣与否关系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未来.2007年至今的小制作电影市场显示,它并没能持续<疯狂的石头>和<三峡好人>在上一阶段带来的辉煌业绩.这一持续低迷的现象表明:资金短缺、市场发行、青年导演自身转型难的问题,目前仍是中国小制作电影发展无法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类型片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创作主流。当下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国产类型片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类型片的创作还存在着诸如形态样式不够完善、多元,艺术上也不够精致动人,有些类型片还缺少有影响的代表作和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与演员等问题。同时,由于电影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观众的审美趣味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在创作中多种类型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的现象将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4.
崔小娟 《出版广角》2017,(21):72-74
2017年,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之际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燃爆暑期档,从票房到口碑都取得了现象级成功.这标志着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逐步成熟,也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鲶鱼效应,在提供借鉴与思考的同时,带动了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电影《战狼2》为例,从其叙事模式、内容创作、制作技术和商业逻辑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转型中的做法,以期为中国同类型电影未来走向乃至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变革提供借鉴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影产业化和市场化更加深入地发展,"营销大于影片"的理念在中国电影市场愈发重要.最近几年,在众多电影营销手段中,口碑营销彰显出其独特力量.  相似文献   

16.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7.
季陈翔 《传媒》2018,(5):47-48
2011年,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的走红拉开了我国"粉丝电影"的时代序幕,并在粉丝经济的持续加持下,于2015年迎来发展高峰,在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粉丝电影"既不是纯粹的电影概念,也并非单纯的产业概念,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粉丝经济时代,电影工业进行文化创意转型的产物,其诞生为电影产业的革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从《孤岛惊魂》到《小时代》,再到《致青春》《后会无期》《煎饼侠》等,"粉丝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文化现象.本质上来讲,"粉丝电影"的诞生和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受众形态变迁、大众文化转型、电影细分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媒介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现象.因此,剖析"粉丝电影"媒介社会学特性,对把握其形成脉络、作用机制和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邵猛 《编辑之友》2018,(3):56-61
中国电影当下处在一个“能指的狂欢”时代,文本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被架空或重置,能指的狂欢和所指的消亡造成文本价值的空荡,唯技术论的低端奇观电影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景观电影大量出现;在这个泛影像化的时代电影生产者极力重构能指的炫耀性,商业面前话题性大于文本自身;众多跨界导演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军,表现出中国电影产业的不专业和不成熟;与创作能力相比,中国电影面对的是一场“中国制造”式的态度危机.  相似文献   

19.
粉丝之所以有力量,并且"力量大",正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媒介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网络新经济的生财之道。  相似文献   

20.
周祥 《青年记者》2016,(20):70-71
青年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与消费主体,而青春则生动地点缀着人生的色调与艺术的主题.伴随着电影导演对青春的反思回望、坚守蜕变、消费茫然,青春电影彰显着时代底色并踏寻着文化的足迹,了解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价值审视,是窥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及挖掘其价值的重要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