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阿史那贺鲁传》载,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氏于唐永徽年间叛唐,建牙都于双河和千泉(公元652—657年).千泉的位置史家比较肯定,在中亚塔拉斯河以东地面.然双河的位置不仅有多种比定,且其历史地位也被抹杀.兹概导源于《新唐书》.  相似文献   

2.
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献是西突厥兴昔王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袭父封为兴昔亡可汗,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蕃将,为唐朝经营西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阿史那献及其有关事迹,对于进一步研究唐朝在西域的活动以及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突厥政权的兴起、扩张和发展进程中,一直重视和亲策略的运用.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与政权的重大战略是一致的.而相应政权与突厥的和亲互动,对双方的发展进程影响都较突出.梳理突厥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进程,有助于理解突厥政权的兴衰变化.  相似文献   

4.
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助唐平定高昌和焉耆、进讨龟兹、慰抚西域、抗击和攻灭薛延陀、征伐高丽等一系列军事活动,阐明了居于突厥汗国核心种姓的阿史那氏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今天创造更加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白氏为阴山贵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为回鹘可汗,名讳信息等均未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为白道生,祖为白崇礼,曾祖为后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国出现宫廷政变,白氏家族成员脱离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为漠北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在夫于779年被杀后回归长安,于815年亡于长安。白氏生于后东突厥汗国与漠北回鹘汗国交替之时,卒于回鹘汗国末世,见证了回鹘的兴衰历史,其墓志反映了唐与回鹘关系之大背景。  相似文献   

6.
西突厥汗国建立之后继承了达头、阿波、贪汗、潘那四汗的传统封域,东与东突厥汗国划界分疆,南与波斯角力争锋,重点西向拓宇,葱岭东、西域邦诸国尽入其版图。统辖地区极为广大:西至里海,南至乌浒水,东至金山、大碛。这片辽阔的地域依其自然景观又可大致以天山、药杀水为界分为南、北两区。以北是一片延绵无际的丰富草原,乃西突厥诸游牧部落活动的基本领地,以南则乃所属城邦诸国。一西突厥的游牧部落西突厥本部传统上以碎叶川、伊丽水为界,分为左、右两厢。以东属咄陆诸部游牧地,以西属弩失毕诸部牧地。滨临里海岸还另外存在着一支强大的曷萨突厥部,该部同东罗马的关系至为密切,而同两突厥本部关系较为疏远,本为铁勒诸姓之一。西突厥强大起来以后,  相似文献   

7.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突厥史的过程中,人们忽视了一股政治势力——阿尔泰周缘部族。公元587年,因“阿波事件”,东西突厥分裂。与此同时,原突厥汗国的西方可汗部也宣布脱离东突厥,从此!阿尔泰突厥汗国诞生。现在,我们仅就阿尔泰突厥汗国历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一、阿尔泰突厥汗国的领地阿尔泰突厥汗国的领地在何处?这是本文首先想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其领地的主体应建在突厥汗国西方可汗部的废墟之上。关于突厥汗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西方可汗部的问题,已经争论一百多年了,在此期间,沙琬、岑仲勉、王环、薛宗正、内田吟风、马长寿、巴尔托德、林干、段连勤等都提出过肯定或  相似文献   

10.
贞观年间唐朝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氏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既有和平共处,也有矛盾斗争,经过双方不断磨合,最终发展为友好的统一关系。本文以唐朝贞观年间为主线,探讨突厥可汗阿史那氏与唐朝关系的发展。研究双方的关系,以史为镜,对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西突厥两厢可汗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突厥汗国的灭亡并不意味着阿史那汗统的结束,入唐后这一汗裔继续分主两厢,对内称可汗,对唐称都护,后西突厥两厢可汗是阿史那汗统的历史继续和尾声。  相似文献   

12.
古代突厥文《翁金碑》译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突厥文(或称“突厥如尼文”,“鄂尔浑——叶尼塞文”等)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公元552-744年),后来的回纥(后称“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及古代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今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所使用的文字。《翁金碑》是俄国学者雅德林来夫(N·M·Yadrintsev)于1891年在蒙古人民共  相似文献   

13.
古代突厥乃丁零语族(战国秦汉日丁零,魏晋南北朝曰敕勒、高车,隋唐曰铁勒,名号不同,族类则一)之一支①,原居叶尼塞河上游,以狼为图腾,姓阿史那氏。后迁高昌北山(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西北之博格达山),种族蕃育,人口渐多。公元五世纪中,遭柔然汗国侵掠,移居金山(阿尔泰山)之阳,臣于柔然,为柔然“铁工”(《周书·突厥传》)。五世纪末以降,随着柔然势力的衰落,突厥人逐渐摆脱柔然的控制,迅速强大起  相似文献   

14.
粟特商团事件后,西突厥汗国遂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并联合拜占庭帝国对萨珊朝波斯进行了多次军事进攻.学者皆认为西突厥汗国与拜占庭的结盟是贸易联盟关系,笔者通过东西方史料论证其盟约的性质是政治联盟,并对两国结盟后的影响作一评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解决唐代西域史上的一个悬案而作。后西突厥两厢汗国衰亡后,突骑施汗国成为阻止大食东进的屏障,曾与唐朝长期结盟,双方盟与关系的破裂原因一直是个谜。本文认为,双方争战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贸易纠纷,而在于突骑施苏禄汗国兴起后,迅速包举了西域大量的游牧部族,与唐朝离强合弱、分而制之的意图相悸,其军力之盛,大有成为一个继东西突厥及薛延陀汗国而起的新的北方雄主的气势,已成强藩震主之势,使得一场大战不可避免。突骑施与吐蕃的交通,给了唐廷新的北方孤形包围圈正在形成的巨大震憾,加重了二者攻战的危机。苏禄对唐的几次武力讹诈,加深了双方的猜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开元二十二年的绢马贸易纠纷保不过提供了战争的口实。  相似文献   

16.
永年  言兼 《神州学人》2002,(1):37-37
中国乌孜别克族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现有人口14502人(1990年统计数字),散居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族名源于14世纪的蒙古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15世纪时,钦察汗国瓦解,原来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乌孜别克汗国逐步强大起来,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居民主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突厥─蒙古游牧民,他们笼统地被称为乌孜别克人。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17世纪起陆续从中亚细亚安集延、浩罕等地迁入中国。元代,常有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  相似文献   

17.
隋初,佗钵可汗卒 突厥汗国因汗位之争引发了内战,隋文帝乘此北征,沙钵略可汗兵败请和,并迁居漠南白道川,突厥的历史,以及内蒙古地区的历史遂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汉国(公元522——744年)和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以及高昌回鹘王国(公元840年以后)使用的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此外,这种文字也曾为古代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的祖先)使用过。  相似文献   

19.
汉文文献记载,8世纪初形成汗国的黠戛斯,仅有"木马三突厥"等属部,但总揽相关的其他文献表明,与黠戛斯汗国存在依附关系的民族远非如此。本文在全面梳理汉文史料的基础上,辅以古突厥文碑铭、波斯文献,试图对黠戛斯所属诸部略作厘清辨析。  相似文献   

20.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讲了唐朝边疆哪两个民族?(生:突厥、回纥)(在简图上贴突厥、回纥卡片。图略,见教材)唐和突厥的关系怎样?(生:贞观初唐太宗派10万大军击败东突厥,左当地设都督府;后来,唐朝又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