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先秦儒家“以礼为教”以“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达到了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的目标.对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重新阐释,既可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礼治秩序”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讨论中国传统教育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中首先简略回顾了我国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接着指出富含人思想的中国传统化和传统教育,可以弥补西方历史上只重科技发展的教育畸形现象,从而论证了对当代研究生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章最后重点论述了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代表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以作为研究生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谢成才 《现代语文》2006,(5):115-116
中华明五千年,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化,而儒家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主流,统摄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数千年,对中国学数千年的历史格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儒家化强调稳定、秩序、等级和结构,有着其突出的正面意义,同时又有着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随着其负面影响力的突显,20世纪中国学在世纪初对儒家化开始了全面的反叛。到了世纪末,以寻根学为起始,儒家化得到重新审视,重新被认同,逐渐回归。这一时期,儒家化在学上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白鹿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主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核心,也是法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礼具有宗教性和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它既表现为复杂的礼仪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控制中的功能表现为。“别贵贱,序尊卑”,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经国家、定社稷,确认王权的特殊地位与权力的合法性;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评判是非的准绳。  相似文献   

7.
《礼记·乐记》是表述儒家乐论的经典文献。儒家认为 ,乐的本源是生活 ,乐是折射现实的镜子 ,故察乐可以知政 ;儒家以礼、乐并提 ,认为乐与礼皆法自然而生 ,乐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精神 ,礼体现了自然井然有序之特征 ,故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 ,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 ;乐有“移风易俗”、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故儒家注重乐的社会功能 ,提倡乐教。墨家“非乐” ,是出于对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批判 ,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墨家又滑向了“矫枉过正”之极端  相似文献   

8.
纪昀在继承儒家传统"礼"的基础上,主张人的世界是一个由"礼"构建的世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礼",表现在人身上就成了一种遵循礼法的德行,人与人之间圣凡之别都是由"礼"之道德评价来赋予。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道家并称显学,但不久就急剧衰亡,究其原因,错综复杂。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等客观原因使墨家从外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次,墨家本身理论、组织形式、学说继承等主观方面的缺陷也是最终导致墨家学派消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继承和弘扬民间传统化,增加幼儿爱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我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开展了以“民间传统化”为主题的活动,将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主题墙饰和区角布置中,使其成为幼儿民间传统化教育的平台之一。[编按]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对于先秦墨家事迹的记述为探究墨家提供了一定资料,也暗示出墨家在秦汉之际必然的衰落命运。对墨家思想,《淮南子》总体上是持贬抑态度,尽管其对墨家的某些观念思想也有采纳,但却进行了儒道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贯注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版图上,左翼启蒙派思想文化传统是相当独特、不容忽视的一种精神现象。相对于毛泽东———周扬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左翼启蒙派文化思潮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左翼思想文化传统;与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相比,它又确立了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同路向。20世纪中叶许多著名的文化政治事件大都是围绕着左翼启蒙派作家而展开的,这是因为左翼启蒙派思想文化传统在当时语境下特别有价值和感召力,切合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界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三代以还,我国就有统一名号、制定语文标准的传统。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名号变乱,孔子循名责实于前,墨子取实予名于后,引发了诸子旷日持久的名实之辨。荀子后出,折中儒墨,综合百家,顺应时势,提出“制名以指实”、“循旧作新”、“约定俗成”正名主张,将名学纳入礼学的范畴,成为其帝王之学的有机构成,并对此后中国社会的语文规范发生了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文"是西周贵族创造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符号体系的概称。中国古代有一个"文"的传统,其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绚烂多姿,举世罕值其匹。这一"文"之传统即由"周文"发端,嗣后相续相禅、延绵至今,从未断绝。春秋之时王纲解纽、"周文疲弊",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之传统的断绝与衰微,相反这正是其新发展、大繁荣的契机。从"文"的历史传承角度看,"周文"是诸子百家之母体。严格说来,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文学史",但有着无比丰富的"文"之历史,而且对一切诗文的研究都只有在这一"文"的语境中进行,方庶几近之。  相似文献   

15.
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部典籍的思想观念的主张,积淀在语言特别是成语上,才是最有效的传播和落实。《周易》的汉语成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文化积淀的逻辑发展过程。《周易》经传合编时信仰和理性的同构、《周易》传播过程中的雅俗通约性和因易学发展而形成的自动套用格式,是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周易》在哲学、政治、伦理和一般社会交际等领域贡献了237条成语,这些成语成为它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地位的表征;大量的天地成语和极少的“圣”字成语,是《周易》思维定势在汉语中留下重要影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8.
宗法制度虽然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它的影响在中国却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揭示出宗法制的残余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不同层面,并积淀成为一种支配中国社会、调整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的社会传统和文化精神,进而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类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年鉴学派深深根植于法国的学术传统之中,然而作为对文化与社会进行历史探讨的新途径,20世纪没有任何一场学术运动曾经有过这样大的国际性冲击,法国居西欧文化的中心,既有孔德所建立的社会科学传统,又能就近吸收德国史学的精华,学术文化根底甚是雄厚,新史学也特别蓬勃。其结果使今日法国史学成为当代史学界的显学,涌现出一个个学术大师,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年鉴学派深深根植于法国的学术传统之中,然而作为对文化与社会进行历史探讨的新途径,20世纪没有任何一场学术运动曾经有过这样大的国际性冲击,法国居西欧文化的中心,既有孔德所建立的社会科学传统,又能就近吸收德国史学的精华,学术文化根底甚是雄厚,新史学也特别蓬勃。其结果使今日法国史学成为当代史学界的显学,涌现出一个个学术大师,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