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由产生发展到现在,成为了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它的历史遗迹和现代城市的建设活动,都是人改造世界的一种思想意识的体现。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着人类的改造活动,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于是不同时期的城市就有着不同的风格。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思想上经历了从最初的"物"到早期的"神",又从"神"向"权"的转变,再从"权"向"人"的发展后,最后回到"物(自然)"中。相应地,城市的发展在人的思想支配下,也由开始的"自然城市"到最后的"自然城市"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人通过实践活动来完善自身,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然观也就应运而生。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自然观,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明的进步,环境哲学也便提到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日程上来。本从传统自然观的缺陷入手,分析了从传统自然观向环境哲学迈进的三种“价值审视”,并就可持续发展观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的价值回归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及其价值取向源于人类对经济、政治、社会、自然以及自身发展的认识,这些认识主要表现在以神为本、以君为本、以官为本、以民为本、以物为本、人本主义、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想及其价值演变之中。而在“由官到民”与“由物到人”双重转变过程的交汇点,现代政府管理的价值终于回归于“以人为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持续与可治理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崭新的政府管理的价值观、方法论和模式选择,也是渐进式改革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5.
贫困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严重,有碍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行为习惯是受思想支配的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青少年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和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根据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程度,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一“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一“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将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三个时期。本文概述了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教育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7.
贫困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严重,有碍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行为习惯是受思想支配的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青少年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和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9.
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不断完善人自身的历史画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是漫长人类历史以一贯之的主旋律。正因为这样,历来的伟大思想家总是以完美的人的理想召唤人们。席勒当年敏锐地觉察到,人在自然状态中受制于自然,而在纯粹的道德状态中又受到理性的压抑和感性的威胁。从而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完整无缺的性格”。从历史上看,这种完善人格的理想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曾得到极大的弘扬,以致于现代人总是把希腊人身心的和谐、文艺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10.
师本管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师本管理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把教师当作“人”而非工具、注重教师发展的管理,是对传统的“事(物)本,“权(官)本”管理的摒弃,师本管理的提出是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必然,究其原因有三:人类管理发展历程表明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从“管”到“理”的转移;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证明,管理理念正经历着从“物”到“人”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使教育使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  相似文献   

11.
神话与史诗神话与史诗有着血缘关系,在人类由蒙昧向文明迈进的临界点上,史诗对神话的反拨一方面标志着神话的终结,①另一方面而传达出关注自身历史的要求。人类因恐惧发现宇宙万物的神秘属性,经过确证,普遍承认着万物有灵,造神的最初成果集中在自然神方面,这时候的神彼此之间互不统属,关系是平等的。但是.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春秋代序、日月交递,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因果关系往往引起人的困惑,因困惑引起惊悸,因惊悸触动心智活动的能力,随着认知程度的加深,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不但建立了,而且支配神与被支配神的意念也产生了…  相似文献   

12.
1.人——物关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一直严重地依附自然,从而形成人类最初的思维是偏于"天人合一"的自然思维。但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开始由过去的依附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人开始由崇拜外部自然、崇拜超人间的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的理性和技能。在这种背景下,人开始以自然的主人面目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在此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起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人物“神情”的追求与变化陈生传统人物画向来主张“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始终把“神”放在主要的位置。然而这“神”在各个历史阶段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在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蒙昧、幼稚时期.原始人物画只是被当作图画语言.和早期的文字一样,用来记事。人...  相似文献   

14.
《九歌》是宗教祭扫乐歌,是楚人宗教活动带来的艺术产品,所祭诸神都是入异己的自然力的灵性化。对自然的图腾与崇拜是人的本质力量不足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而在观念形态上的屈从,“荆楚变夷”的沉湘间的淫相之风正是这一原因的反映。“信鬼而好调”的自然宗教习俗与“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①的原始艺术纽结一体,形成了生动的审美意象和独特的艺术境界。《九歌》所条的天神、地抵、人鬼等诸神,都带着他们特有的自然原型在艺术功力下由自然神升格为人格神,成为体现人类生活内容、表现精神力量、道德崇尚和理想追求的情感象征符号二显而易…  相似文献   

15.
“舅权”是在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中形成的,“舅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曾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就有必要从“舅权”的生成及现代闽地风俗的表达两方面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苏文学中毛泽东形象作品与列宁题材作品在领袖形象塑造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审美需求,二者同样被框定在“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改造劳动人民”的创作意识之下,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列宁形象经历了“理想人物”、“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的转换,毛泽东形象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平民化过程,显示着“解冻”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起源与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交流”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人类早期的“思想交流”推动了“艺术品”由自然物阶段向人工制作物阶段的发展。艺术形式在后来发展起的诸多功能大都以“思想交流”为基础。艺术的“思想交流”功能不断向更深刻而细微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制冷技术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出发,论述了技术的双重后果,并进一步论述了人类不仅要借助技术手段去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同时还必须通过技术活动去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减少或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理性化的过程。启蒙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为了将人类从古代“神恩”的蒙蔽下解救出来,致力于建构一个大写的“人”的世界,开启了社会理性化的序幕,科学精神作为反对“神性”、发展“人性”的有力手段而逐渐受到关注。此后,随着现代工业及科技的飞速发展,惟科学主义、技术理性主义理念备受推崇。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还要不要提倡艰苦奋斗?提倡什么样的艰苦奋斗?从《中国青年报》“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的讨论中看,不少人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疑虑。要消除这些困惑和疑虑,首先得对艰苦奋斗的实质内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它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价值和意义,从哲学上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一、艰苦奋斗是人类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人类自从诞生,就与客观世界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人有着各种需要,可“世界不会满足人”,它“走着自己的路”,人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在“实现”目的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矛盾是人类面临的一种永恒的矛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得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改造世界又得先对世界有所认识,既要认识它的规律,又要认识各种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