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近代《申报》上所刊登的小说广告为线索,着重论述了近代书局对小说书籍的促销。小说书籍出版的兴盛,一方面使近代小说创作和出版呈现出日渐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出版正版小说的书局之间,出版正版小说和翻印盗版小说的书局之间,在小说销售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各书局除了在报刊杂志上为其新出版的小说书籍刊登广告之外,另外采取降价出售、季节性打折、购书赠彩、买书赠书、分期付款、免费赠阅等多种促销手段,来达到吸引读者,扩大销售,以获得更多利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申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该报在晚清小说的传播中独树一帜:在报纸上刊登小说征文,登载理论文章,大量登载小说出版广告;开辟小说专栏登载著、译小说或附送石印绘画小说;创办文学杂志登载小说;与其相关的书局大量出版各类小说。因此《申报》在晚清小说传播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社会幻想小说”于晚清时候出现,是一种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的理想型文学,小说着力于向读者展示作者想象中的人类社会的形态。“社会幻想小说”的出版与传播与清末民初的出版法规密切相关。《大清印刷物专律》与《大清著作权律》一方面规范了文学的出版和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初次制定的不完善性,并不能行之有效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钳制”。而民国初期颁布的《出版法》与《著作权法》与晚清时候相比,对书籍出版规定更为细致严苛,不过由于民主政体的存在,再加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对于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使得民国初期的社会幻想小说在想象空间上更为宽广,种类更加多样,对政府的批判更加犀利,因而获得了比晚清时候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1875-1925年《申报》广告看中外企业"商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郑观应提倡“商战”以来,不论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还是历时数十年的国货运动,都是近代以来中外“商战”的具体体现。作为经营管理模式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标志之一的近代报刊广告的兴起,为中外“商战”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舞台。在统计1875-1925年《申报》广告的基础上。考察近代上海的中外企业在《申报》上的广告争夺情况,以期窥探近代中外“商战”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1 引言 1.1“广告”这个词儿,最早出现于本世纪初。1907年清廷《政治官报》的章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官办银行、钱局、工艺陈列各所、铁路矿务公司及农工商部注册各实业,均准进馆代登广告,酌照东西各国官办广告办法办理。’这是我国使用“广告,一词的开始。在此之前,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称‘告白”、“报帖’,而不叫广告;其它广告形式,有仿单、幌子、市招等,也不叫“广告”。1913年冬,史量才从外国人手中接办《申报》后,聘请对广告素有研究的张竹平为经理,首先在报馆内设立广告推广科,下分广告外勤组和广告设计组,这是我国报纸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招揽、设计、绘制广告的开始。到1915年,《申报》的广告版面已超过新闻版面,广告收入成为报馆的主要财政来源。其他报纸也纷纷仿效,报纸广告发达起来,“广告”这个词儿也普遍地用开了。  相似文献   

6.
《申报》是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刊登的广告五彩续纷,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近代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以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为切入口进行研究,发现当时上海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由传统向准现代变迁,并伴随着畸形的裂变与阵痛。《申报》广告对这种变迁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西方异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介入碰撞则起着主导作用,使近代上海社会波澜跌宕。  相似文献   

7.
早期《申报》广告在传播西学方面的媒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早期《申报》广告内容的分析 ,指出了早期《申报》广告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 ,城市交通、卫生、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文化艺术的媒介 ,评价了在中国迈入近代社会的初期 ,国人急需接触和学习西学时 ,早期《申报》传播的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早期《申报》广告内容的分析,指出了早期《申报》广告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城市交通、卫生、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文化艺术的媒介,评价了在中国迈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国人急需接触和学习西学时,早期《申报》传播的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 8 72年创办于上海的《申报》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申报》刊登的广告五彩缤纷 ,犹如一面多棱镜 ,折射出近代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 2 0世纪 3 0年代《申报》广告为切入口进行研究 ,揭示当时上海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由传统向准现代变迁 ,并伴随着畸形的裂变与阵痛。《申报》广告对这种变迁起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西方异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入则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之际,西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成为近代广告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中,娱乐广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它的历史生成与发展流变在《申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申报》娱乐广告在1872—1949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改革融合,吐故纳新,积淀了多元性、新颖性和大众性的特点,并带动了消费主义的勃然兴起。《申报》中的娱乐广告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一座宝藏,亟待系统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代大量社会小说都在上海出版,作者也多活动在上海及其附近,《儒林外史》评点者的黄小田、张文虎、徐允临辈实为他们的先驱。从黄小田、张文虎,到徐允临,再到申报馆等近现代书报业,其中有隐约可见的链接。  相似文献   

12.
《橡皮》是法国作家罗布一格里耶的小说处女作。1953年问世之际,读者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布一格里耶的一系列作品连续出版。他的“新小说”理论也相继提出,人们才摹然发现,原来由《橡皮》所肇始的乃是西方小说界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及文体风格上的一场全面、深刻、彻底的反叛运动。它是以反传统为旗帜的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小说”的发端!到60年代,《橡皮》发行量就已过百万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1968年还被拍成了电影。今天,《橡皮》已无可置疑的被视作“新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所体现的小说观念、创作方法、文体  相似文献   

13.
《申报》广告对近代上海物质消费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报》广告传播通过赋予商品一种文化色彩,使上海市民消费的不只是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商品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文章突破了历史与经济的传统研究路线,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申报》广告对当时上海市民消费行为和方式的影响,并指出《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物质消费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是上海市民获知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它通过一系列消费话语建构了健康、休闲、享乐、爱美、送礼等消费文化,为上海市民搭建了一种消费模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14.
《巴黎茶花女遗事》(或称《茶花女遗事》)是最早问世的林译西洋小说。此书出版后,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获得了众多的读者,引起了国人译介西洋文学的兴趣。不仅促使林纾走上了译书的道路,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妁繁荣。时人对它有过很高的评价,以为“自林琴南译法人小仲马所著哀情小说《茶花女遗事》以后,辟小说未有之蹊径,  相似文献   

15.
义怡湖南卫视《好好生活》主持人 曾任CCTV-1《天天饮食》、BTV-7《食全食美》主持人。“文怡美食生活馆”创始人。钟爱美食的她不仅经营着点击率过亿的美食博客“文怡心厨房”,还是多家美食、健康、生活类杂志的专栏撰稿人。已出版“文怡‘心’厨房”系列图书《巧厨娘娘之馋嘴美食》等10本美食图书。首部小说《北京大妞儿的贫嘴爱情》销售火热。新书《我把餐厅搬回家》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16.
清末日本监狱学书的中译本在日本出版之后,主要通过轮船寄至中国,由指定书店销至各地;在国内书籍销售中采用了报刊广告等近代化营销手段;监狱类书籍还通过封疆大吏以地方法政考试用书的方式,大量订购,流向官场读者;在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主持编纂并赠送清朝皇帝大臣的宣扬明治维新成果的《开国五十年史》丛书中,也有监狱书籍。通过这四条书路,日本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7.
文怡 《八小时以外》2011,(11):82-83
义怡湖南卫视《好好生活》主持人 曾任CCTV-1《天天饮食》、BTV-7《食全食美》主持人。“文怡美食生活馆”创始人。钟爱美食的她不仅经营着点击率过亿的美食博客“文怡心厨房”,还是多家美食、健康、生活类杂志的专栏撰稿人。已出版“文怡‘心’厨房”系列图书《巧厨娘娘之馋嘴美食》等10本美食图书。首部小说《北京大妞儿的贫嘴爱情》销售火热。新书《我把餐厅搬回家》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18.
从创刊至此后的十余年间,《申报》虽未设专栏刊登小说,但一直都在刊载笔记小说。此时的小说栖身于社会新闻之中,形成新闻与小说共存的现象。报纸的商业经营是造成《申报》早期小说刊载现象的最重要因素。早期《申报》的这种刊载实践不仅为申报馆的小说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影响了当时其他中文报纸的小说刊载,掀开了晚清小说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27年至1937年之间的《申报》商业广告的创意核心概念为研究对象,根据广告学理论把商业广告分为情感亲善概念、古典怀旧概念、实用信息概念和浪漫憧憬概念四种。文章对这四类广告进行了数量统计,并作了具体的广告案例分析。本文可以帮助读者对“黄金十年”期间《申报》商业广告中的创意倾向形成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21年《小说月报》和1932年《申报·自由谈》的编辑更换在现代文学史上一向被视为“新文学”取代“旧文学”的象征性事件。在这现代性转型过程中,“语言转向”是要素,而报纸杂志的印刷文化在民族“想象共同体”与资产阶级“公共空间”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探讨。 本文比较分析1920年代《小说月报》、《申报·自由谈》、《半月》、《星期》、《小说世界》的“通信”和“谈话会”等栏目,指出“新文学”的“白话”取得意识形态“政治正确”地位,其“读者”作为一种隐形机制,对文坛具有规训的功能。 在1920年代初的文学争论之后,“旧派”处于下风,对于“新文学”作了复杂的回应,呈现抵御、商榷、规避或沉默的种种形态。其“谈话会”形式可视作某种资产阶级“公共空间”的开展,既体现运用“理性”的批评,也出现自我防卫而衰微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