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大学功能与职能的关系一直为人所关注,当下大学功能的弱化与职能的泛化导致大学被许多外在的不断增加的职能所负累,而内在的本质的功能却被遮蔽与迷失。大学应以知识的保存与发展作为其功能的核心,这不仅从大学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是正确的,而且逻辑上也符合了大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大学组织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其产生、演化、模式、本质属性作了较深入探究,阐明了高深知识的传承、研究、创新与应用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大学组织系统的结构形态的演变与分化都是这一本质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和灵魂之所在,创建一流大学需要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严重滑坡和缺失,迫切需要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文章分析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特征、功能,并提出了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四条途径:从历史中积淀,从名师中挖掘,从制度中规范,从文化中提炼.  相似文献   

4.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视角,大学的核心功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则是其拓展功能,大学功能拓展要与内部结构调整并行,在结构调整时,要优先考虑核心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解析高水平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水平大学的概念视角和实体视角阐释高水平大学的本质。基于概念的视角,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比较性、模糊性、精神性和建设性四个维度;基于实体的视角,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技术层三个层次。高水平大学的概念特征和实体特征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方泽强 《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13-15,46
"大学有精神吗?"、"大学需要什么精神?"等命题的解读对大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平原教授的《大学有精神》可视为从文学角度解读大学精神。"大学有精神"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大学要是健康的;二是大学要有崇高的追求;三是大学本身就是精神的象征。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或许不需刻意达成一致意见,关键是能对大学精神的"问题基点"产生思考、形成追求,从而推动大学往理想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范式变革,就是指大学文化信念变革。当前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目标有:从"无视"个性文化向"重视"个性文化转变;从精英文化"独尊"向精英和大众文化"共存"转变;从学术和市场文化"失衡"向学术和市场文化"平衡"转变;从"后发跟随型"文化向"自主创新型"文化转变。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分别是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引领者和守护者。大学文化范式变革过程可能存在强烈和长久的冲突,应理性对待,不应该放弃对新文化范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地方大学地方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大学的地方性反映地方大学办学的本质特征,要办好地方大学必须认识和把握地方大学的地方性。地方大学的地方性包含地方大学在主管上的地属性、在发展上的区域适应性和在功能上的区域倾向性。当前,我国地方大学存在向部属大学看齐的苗头,对地方大学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坚持地方大学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于大学道德领导与"德治"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从社会背景与时代动因的角度分析:经济社会的"道德缺失"引起了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反思;行政管理中的"道德缺位"引起人们对"以德治校"的重视;大学道德的退化与大学精神的衰微是大学"德治"的时代动因;当代思想家"德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探索,引导我们步入新的视阈;大学治理的当代困境是"德治"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困境提出了"四个结合"和"两个转变"的解决途径: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相结合;科学目标与人文目标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相结合;从重视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转变;从精英教育向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