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庄子一生参悟世事人生,研究万法常道,其哲学思想充满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深刻见解,蕴含着对教育规律的鲜明认知。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审视政治课教学,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及层次性。一、彼必相异《庄子·骈拇》中说:"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人要想违背万物本性,强求一致,是徒劳无益的。《庄子·至乐》中有一个故事:"昔者海鸟止  相似文献   

2.
(一)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  相似文献   

3.
因语言学文章比较板滞,故尝试写成随笔作.冠以“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罕闻则长,周知则短.“说”得短的,“说”不到的,未必是不重要的,也许是很重要的.故厚古薄今,详老略少,“史”“论”非是,“全”“备”不能.敬希博雅君子,原谅则个.  相似文献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署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心里装着读者与不为读者左右"、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弹痕多的与弹痕少的"、2016年高考江苏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2015年高考四川卷"老实与聪明"等。关系型话题作文由于具有多元性、辩证性、发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伯安四说     
浮躁说浮躁 ,是人性的劣根 ,人生的大忌。治学而不恒 ,立志而不坚 ,为人而不实 ,处事而不稳。见财利则心动 ,遇美色则神摇 ,求虚名如蝇逐臭 ,慕浮华似蝶争喧 ,恍恍兮不知所之 ,昏昏然忘其所以。见异思迁 ,故事业不成 ;浅尝辄止 ,故技艺不精 ;急功近利 ,故目光不远 ;喜新厌旧 ,故心志不专。浮躁者的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 ;浮躁者的失败终如秋风落叶。不由浮躁入淡泊 ,无以明志 ;不由浮躁入宁静 ,无以致远。不为物欲所累 ,不为时尚所惑 ,不为积习所蔽 ,不为浮名所役 ;不为一事一时之热闹而年华虚度 ,只为一生一世之事业而自甘寂寞。养吾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7.
自传,是指作者记载自己一生经历或主要事迹的文字。名人传记多引人注目,而名人短自传却往往鲜为人知。以下采撷的几篇,文字简洁明快,语言幽默诙谐,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一生既不为名利所动,也不为孤独所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他的哥哥曾要求他写一部自传,他不肯。后几经催促,他才戏  相似文献   

8.
碰撞是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根据动量守恒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②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在这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③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但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力远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时,近似认为系统的动量守恒。由于碰撞具有明显的特点,相互作用的时间短,作用力大,故动量守恒。若发生弹性碰撞,动量动能都守恒。若为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  相似文献   

9.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     
名家名篇(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屋舍·俨然故·患有所不辟也舍·鱼而取熊掌者…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遗传与性别有关的现象,许多学生都默认为伴性遗传,但事实上不都是如此。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也可能与性别有关【例1】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12.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元,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日:“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之矣。”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有似之而非者也。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化血脉的根,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基因。坚持书法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为是非所干扰,不为乱象所迷惑。书法是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代表,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第19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40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相似文献   

15.
师友之功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相似文献   

16.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电?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以上是摘自高中第三册语文《察今》中的一段文字。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7.
钱正和 《文教资料》2005,(20):103-104
语文课的导入虽短(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五六分钟),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好不好,是一堂课甚至整篇课文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好的导入它像一个磁场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住。俗话说得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的教学是响  相似文献   

18.
祭弟文     
罗小军 《中学文科》2004,(10):45-45
爱弟大姨父之子,生于八九年,十岁夭折。呜呼表弟!汝其辨乎内而讷于言者也,奈何不以天年卒而遗恨汝父兄?汝之纯明淳朴,奈何不业姨父之家乎?姨父性苛严,虽无才学,愿汝能读书,厚望于汝,而汝竟早夭,何以遂汝父之愿乎!吾尝教汝读书,习至司马光砸缸救人之事,吾言曰:“司马光有高人之行,有独知之虑。故后能成名。商君有言‘疑事无成,疑行无功’,处事须当机立断,为人不可狐性多疑。”汝疑而问曰:砸缸虽智,然缸大皮厚,水浊又深。掷小石则不坏缸,掷大石则石亦伤人,且缸皮脱落,锋利如刀,不为上策。”吾故无言以对。汝父指汝而骂曰:“孺子不可救!书中圣…  相似文献   

19.
韦秉文 《新读写》2009,(11):42-45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唔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相似文献   

20.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解读文本也有着很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