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专门的教育史研究机构———"法国教育史服务处"成立并出版发行了专业期刊《教育史》,稳定了教育史研究的队伍,巩固了法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标志着法国教育史学术地位的成熟。本文通过梳理"法国教育史服务处"成立以来开展的研究和服务活动,并分析《教育史》杂志从1978年至2004年发表的文章,揭示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史研究呈现出重视学科史研究、重视史料和档案建设、教育史研究队伍多元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是教育史研究的国际组织。在新教育史学思潮和各国教育史协会的推动下,该组织从创立伊始即致力于教育史研究的交流、合作与繁荣。该组织研究人员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对教育史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研究国际化的应有之义,是教育史研究"开放性"与"本土化"结合的产物。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国际表达"和"国际合作"两个方面;"国际合作"是较高的阶段。在"国际表达"和"国际合作"方面,教育史研究还存在不足,必须在推进两个方面的基础上,从基本问题入手,坚持"国际视野",遵循国际通行研究惯例,开展持续的研究,以促进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教育史学者的学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反思性研究中,从多个维度指出了教育史学科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诸如改善外部学术环境、增加学科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等.学者们的反思涉及广泛,分析深刻,同时也存在建构乏力、创新不足等特点.这些反思性研究有助于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加快建设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谈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围绕近年欧洲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这一主题,首先指出在国家众多、国情各异的欧洲,教育史学家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和其文化专业背景及工作环境等不同有关;然后通过四个案例具体介绍欧洲教育史工作者如何运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来发掘新资料、提出新问题和拓展研究领域的;最后概要叙述史学方法最新的两大变革走向及教育史研究工作者在这种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史研究历经百年发展,成果丰硕。然而,回眸近代我国教育史研究,不难发现其发展是在研究意识、研究思维、研究模式以及研究价值观等方面的困顿中艰难前行的过程。这种困顿在现实教育改革的映照下,表现的尤为突出。时代要求我国教育史研究应在国际化大环境中展开针对性研究,强化问题意识、进行专题化研究,审思分期模式、创新研究思维,打破研究的中心论倾向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育史的角度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三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的名称、团体、期刊、立法、学科等的若干“第一”,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职业教育所走过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协会通过设置学术奖项、定期开展学术会议、发行专业的《教育中的历史研究》期刊以及在各大学教育系中进行教育史课程授课及研究等工作,推动加拿大教育史学科的发展。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学科发展呈现以下新特点:研究主题广泛而有时代特色;注重对本土教育史学、传记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关注大学史研究以及对女性主义教育史研究的创新;注重加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滕大春先生是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改革开放时期外国教育史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他自觉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我国外国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创造性地对外国教育史的含义、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以及学习和研究外国教育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把它用来指导河北大学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了解和把握其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对于建立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加快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步伐,丰富和完善我国教育理论宝库,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博士学位论文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一定时期内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该时段一个学科发展的水平。新中国自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所产生的121篇外国教育史博士学位论文显示了外国教育史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专业研究的重点和趋势,同样也反映出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些问题。针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上述特点,本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有:两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同时颁行,与《思想品德》内容重复,与小学和高中缺乏合理的衔接。《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的优化,需要确立核心概念,统合两个课程标准,实现社会科课程一体化和"一贯化"。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an edited version of a keynote lecture given by Professor Sir William Taylor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of Education Society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n 24 November 2001.  相似文献   

13.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s a distinct field has been the focus of study, research and writing in Australia for over a century. It achieved maturit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y in 1970 and the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ety’s journal, History of Education Review. Since then, Australian scholars have been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field, with certain individuals being key players on the world stage. Taking cognisance of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considers current trend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It does so by focusing on three areas: scholarship on topics relating specifically to Australia; the use of new methods; and Australian-based scholars contributing to scholarship where the focus is beyond their immediate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世界史教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相关学术成果陆续推出,对促进我国高校世界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回顾和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分析和反思世界史教学现状,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世界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历史学科的继续发展,对我国文化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科技指标>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其<面向知识型社会的第三级教育>的内容,分析我国高校与若干经合组织成员国在研究与发展工作上的差距,希翼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6.
百岁学者王承绪先生,循返本开新、明体达用之原则,承前启后、合作主编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交流中外,翻译西方教育名著;组织撰写《比较教育学史》、《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里程碑式著作,率先开展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为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两大贡献: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建构基本的研究方法体系。王先生丰富的学术成就、深远的学术影响,根基于他鞠躬尽瘁的报国精神、以学术为业的学问志趣以及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余家菊是近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全力宣传和推动国家主义教育闻名于教育界。他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且硕果累累。余家菊十分重视中国教育史研究,分别对孔子、孟子、荀子、陆九渊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撰写《中国教育史要》专著一部,但这部专著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研究余家菊有关中国教育史的著述,特别是他的《中国教育史要》,对深入理解和全面评价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安作璋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其论著曾受到史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的赞赏,被日本学界誉为"秦汉史之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中国通史、地方通史、文化通史、文献学等领域,建树颇丰,独步学林,至今已成为一代史学大家。通过阅读安先生的论著,与安先生面对面访谈,努力探寻他在史学多个领域独辟蹊径,不断前行的内因和规律,希望能够给读者以启迪。同时还邀请陈乃华、张仁玺、高志文三位教授撰写了三篇专题研究论文,与访谈录一同发表,以鄕读者。  相似文献   

19.
For this first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Policy Forum, we invited participants in the special Plenary Session at the 2015 Annual Meeting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ociety (HES) in St. Louis to publish their remarks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ESEA) at fifty. Organized and introduced by HES vice‐president and program chair Adam R. Nelson, the session consisted of presentations by three expert panelists from the fields of History and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American Law and Polit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Crystal Sanders of Penn State University, Doug Reed of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Susan Moffitt of Brown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What follows are the texts of Adam Nelson's introductory remarks—including his introduction of the three panelists—followed by the panelists' remarks.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评述杜祖贻教授1970年在首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论文集发表的论文.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这次大会标志着目前拥有 42 个成员协会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CCES)的诞生.第16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将于2016年8月在北京主办,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CCES)承办.因此,这篇原载于香港比较教育学会(CESHK)2005年《比较教育简报》的论文得以重刊,可谓适逢其时.本文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新加坡与香港地区的比较教育及教师教育进行比较,力图解释对这两个地方不同时期教师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带来的悖论.这些分析也许会激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