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在谈及鸦片战争中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时,认为这场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叫一些权威资料也认为“三元里抗英,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场战斗”;“第一次显示了只有在广大人民中存在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力量”。似乎已成定论:三元里斗争是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行为。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看法有悖于史实。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群众性的、规模较大的反侵略斗争.关于这次斗争的组织者,不少著作和文章都认为是三元里的菜农韦绍光,但此说欠妥.有关韦绍光的资料,全部来源于解放后一些单位在三元里一带所作的调查访问记录,未见诸任何历史文献.1951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民教科在三元里召开调查会,韦绍光之孙韦祖说,这次斗争是"本人祖父韦绍光首先发起,四处宣传,宁死不辱.大家愤起搏斗,死伤英军三、四人."而李翀伟和其他人在发言中都未提及韦绍光.三元里的老人李翀伟还写了一篇笔记.其中说:"英军十余人到三元里乡东华里,见韦绍光之妻,恣意调戏.乡人见状,认为忍无可忍,群愤而击之,杀死敌兵八、九人,将尸弃  相似文献   

3.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自发的一次抗击英军入侵的斗争。长期以来,历史教材述及该事件时,均高度颂扬三元里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气概和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然而笔者认为,三元里抗英体现的是乡民群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本能,绝非“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4.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反鸦片战争是“反抗外敌”的“义战”。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人民就表现了“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这种伟大精神在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历史时期的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专题指导 本专题主要包括三元里人民抗英、新思潮的萌发、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活动是本专题的重点。对《天朝田亩制度》、洋务运动和三民主义的评价,以及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特点、功绩、教训的分析等,是本专题的难点。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 禁烟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先声。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的失败,促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相似文献   

6.
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50周年之际,广州市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现场交流会在三元里小学召开。广州市教育局及八区四县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出席了现场交流会。 代表们首先观摩了三元里小学的升旗仪式,并观看了曾获广州市最佳鼓号队光荣称号的三元里小学鼓号队的精彩表演,庄严的升旗仪式及威武的鼓号表演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张乔君 《考试周刊》2012,(43):128-129
"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是近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入侵的一件大事,后来因为人们夸大事实,以及清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它被放大为"爱国主义"的体现。但是,当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而作为中国人民一部分的三元里民众亦是如此。另外,当时广东还具有排外思想,这就使得三元里的人民反抗外来入侵,因此其体现的精神是"保卫家园"。  相似文献   

8.
英国占领香港后,对香港华人实行带有种族主义的殖民统治。香港人民为维护民族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掀起反抗英国侵略者及港英当局的斗争。早期(19世纪)的斗争形式主要是离港、罢工、罢市,也包括一些武装抗英活动及要求改善政治地位的政治斗争。早期香港人民的反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历史评价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必然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史实,更兼及价值判断。史实与价值判断,二者孰轻孰重?以谁为标准?对其认识程度与处理方式不同,课程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教师提出,历史教材有关三元里抗英的评价合理不合情。因为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行为,虽然合理,但不合实"情":乡民们斗争的主旨在于自卫身家,  相似文献   

10.
梁廷枏是道、咸年间广东著名学者,是民间的知识分子,但他究心西事,热心御辱,热情支持林则徐和邓廷桢领导的禁烟和抗英斗争,成为林则徐、邓廷桢禁烟的助手和抗英的谋士,在面对面的对敌斗争中,梁廷枏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且带有近代色彩的反侵略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11.
《教育导刊》2008,(10):65-65
广州市三元里小学于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充分利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这一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爱国教育,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7学年,学校两个校区合二为一,优化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116年前的5月30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天,广东三元里人民第一次依靠了自己的力量,坚决地竖起了平英团的义旗,狠狠地给来犯的英国侵略军以迎头痛击.平英团这个名字永远刻印在中国人民的脑海里,它是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英雄气魄.中国人民的热爱祖国、酷好和平和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平英团的抗英斗争中便得到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使初中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我抓住主要线索,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开始,到太平天国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再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抗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随着外国的入侵,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华先辈们,不仅仅从行动上奋力抗争,而且还从思想领域来苦苦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魏源…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述略孙秀丽,王景山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在灿若群星的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的行列中,因为有了他才显得更加耀目辉煌,令人感奋不已。他领导的禁烟抗英斗争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起了先驱者的作...  相似文献   

15.
该课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等四个历史事件为载体。高度歌颂和肯定了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并且在该课的结尾以毋庸置疑的语气指出:这种“强大力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梦想。照理说讲述近代史这类“悲情课”相对容易掌控,只要认真把握好侵略和抗争两条主线四平八稳把课上下来肯定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1840年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无情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中国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演变,列强的入侵,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鱼肉百姓,践踏国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反抗。从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运动,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不同程度上都是反抗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势力的表现。这些对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所展现的武艺中国东南沿海是列强入侵最早和最频繁的地区。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的农民数千人,拿起刀、矛和农具,反抗欺压民众的英军。大批英军被痛击,狼狈逃去。首举义旗的三元里村,自古以来就有名为更练馆的练武组织,直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三元里人民抗英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我校中文系讲师黄刚编著的《张维屏诗文选注》一书,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于今年年底出版。张维屏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其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三元里》等诗作曾被誉为“在鸦片战争诗歌中,其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阿  相似文献   

19.
很久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教材中,几乎一致地都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八年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说成是由人民群众的组织升平社学和佛山团练局分别领导的,甚至把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年广东遂溪人民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广州湾地区的斗争也归功于团练的领导。关于社学的性质、作用和它在反侵略斗争中的地位问题,曾在广州史学界中引起争辩。对于佛山团练局问题以及遂溪团练问题则尚未加以讨论。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不仅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规律有关,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团练这一问题不仅在广东省有,而且在其他省区也有。本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直到最近出版的中国近代著作以及先作大学课本使用、内部印行的中国通史近代史部分中,对这一问题仍然提得不够明确,因此本文想对团练的阶级属性和它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所处的地位,重新提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作为记录史实的文章,要求翔实而简要。《三元里抗英》一文的作者正是本着这个原则,运用简洁精粹的语言,较翔实地记述了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史实。文章从道光二十年四月五日辰刻英国侵略军“由泥城直进(?)步登岸”记起,逐日记载到同月十二日英军统帅义律慑于三元里人民的伟大力量,“情愿即刻撤兵下船”止,历时八天。八天中有侵略军烧杀奸淫的残暴罪行和外强中干的本质,也记载了清朝统治者屈膝投降,昏庸腐败的丑态。更重要的是作者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成功地刻画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的壮观场面。作者匠心独运,精心剪裁,仅用了一千多字便真实详尽地把当时的历史情况载入史册,这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