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当前国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湖北完善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态势。湖北应抓住这个有利机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改善经济布局向武汉过度集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的软肋,从而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从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态势出发,探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对策,以期提升湖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本文在分析传统产业承接不足的基础上,基于产业承接模式尤其是产业链和集群转入承接模式分析,鉴于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重点省份与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双重特点,讨论产业承接中的绿色发展政策,以指导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序承接和科学承接,实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充沛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沿海地区大量输送,然而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部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就地吸收消化,改变了劳动就业的格局。以湖北蕲春县为例,研究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产业转移的窗口时期,本文根据前期研究产业转移已有理论成果,对国家设立的六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从总体经济指标入手,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安徽皖江地区不仅总体优势明显并且与区域发展核心区重合,在六个产业承接地区中最有可能实现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而其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产业承接效果还不明显。皖江地区由于靠近经济发展成熟长三角地区,技术和经济扩散效应使得皖江地区获得总体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也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通过对当前皖江城市带发展形势的分析,对如何做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消防工作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皖江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池州来说,创连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如何做到科学有效地承接,则是池州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池州在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池州在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的对策,借此推动池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我国中部欠发达区域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湖北省蕲春县产业转移为例,分析欠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激励效应,并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若干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省正处于产业转移加速的阶段,龙游县作为浙江省内的次发达地区,必须把握好这次发展的机遇.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秽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是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区域间相对地位、相互间竟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上.江西作为中部较落后的地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走上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0.
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加快湖北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湖北省既有产业转移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湖北省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监管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11.
赤峰如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当前赤峰经济发展中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国内承接产业转移趋势入手,阐述了赤峰市承接转移转移所面临着机遇,深入分析了赤峰承接产业转移条件与制约因素,根据赤峰现有产业基础和特点,探讨了赤峰不同行业选择不同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及重点产业。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央适时出台和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决策,逐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据此预计,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总体看好;东部地区由于第三产业比重高,未来总体看好;中部地区由于承接产业转移,未来将平稳增长;西部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未来将总体看好;东北地区预计未来将低位企稳。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在促进中部崛起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态势的调查,分析了河南省承接转移过程中的行业选择与人力资源关系,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构建省域高技术产业综合评价体系,依据201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采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呈现东强西弱态势;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中部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入大;但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环境有待提高,西部偏远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承接国际高端高技术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和西部部分地区需健全促进高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西部偏远地区需加强高技术产业承接基础配套设施;东北地区可激活高技术国企活力,支持高技术民营企业发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荆州市正面临着通过吸纳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荆州的实际情况,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对荆州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荆州市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平台及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等四方面,讨论如何增强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西部地区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承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产业转移对相邻地区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分析还发现,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存在非常显著的正溢出效应。最后,分析了产业转移对相邻地区促进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其整体承接能力偏低,且明显呈现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此外,中部地区在产业支撑力和发展力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西部地区则由于低成本所形成的产业吸引力较为明显,但其低效的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落后的基础设施是产业承接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毅 《科技广场》2003,(2):24-25
中共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江西要成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和发展思路。这是推进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科学正确的战略选择。在“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建设中,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承接产业转移使江西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结构进一步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态势,就是正在向世界主要的制造业产地和出口基地方向加速发展,即成为“世界工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条件,在江西都有潜在的或现实的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融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面临升级和调整,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外溢逐渐通过外包,合作等方式转向中西部地区.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中部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梯度转移过程中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复制进化动态学习博弈模型,得出中部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和区际梯度转移的趋势下,应以实现产业转移主体双方合作共赢为目的,在努力增加产业转入方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建设,更好的实现实现产业技术快速消化、吸收、创新的“最优反映动态”,促使产业梯度转移由初始较低的合作比例向“复制动态”稳定转变.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之一,推动了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有条理、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实现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研究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之上,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因素,提出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