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与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比,“文化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发展”.这是中国学人在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主动“建构”的结果.西学的学科概念、学术理论和学科形式,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学人对于“文化学”的建构.经过西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学”学科概念的输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理论的基础上,就“文化学”的学术理论进行综合,力图使得“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他们的努力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学科内部发展的制约,“文化学”的建构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成为一门公认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学”在民国时期的“建构”,为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提供了一个既显示共性、又体现特征的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能否担负起这一重要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集西方文学、哲学、美学于一体,并深受叔本华美学观影响下的产物,但其中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西学”与“传统”两个方面理清其思想的源流,并指出王国维在接受西学过程中的变形与创见.  相似文献   

4.
道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固然有工具性适应的一面,但并不是纯粹的工具性适应,更不意味着道德将沦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人巧妙谋私的文化工具;道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在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结构、“自由秩序”和信仰依托等方面的有效支持;道德因此而实现的适应性变革,必然是一个全民性、历史性的选择和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一定范围内的道德失控不过是社会道德转型的“过渡性”症状和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一、幼儿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认识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称《纲要》)对此作了精僻的论述,着重指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如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而不是把教育推向市场.应该指出,“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推向市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涵义是不同的.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指教育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以求得协调发展,双方启动.教育投向市场是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手段.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把教育推向市场混为一谈.虽然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它们各自都存在着特殊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不能也不应该互相替代.例如.教育活动是多功能的,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培养人;教育活动具有周期长,效用滞后等特点.因此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坚持教育既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要遵循自身固有规律这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体西用: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谢放“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转型社会的一种文化模式,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海内外学术界对这一文化模式作了不少研究,新论迭出。不过,“中体西用”的嬗变和内涵尚须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必须将时人的议...  相似文献   

8.
新疆少数民族期刊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在办刊观念、体制和经营方式上亟待转型,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少数民族期刊业要从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和邮政发行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下解放出来,剪断期刊与其行政主管单位的“脐带”,从明确刊物的市场定位着手,转换经营机制,重视广告和市场营销,实现产业化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读者,传播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与晚清西学东渐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清的“西学东渐”催生出中国近代留学生。留学生在取代外国传教士成为西学输入的传播主体后,“西学东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此西方文化的输入纳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推动着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留学教育是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留学教育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为中国近代化造就了各种新式人才,留学教育也对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对促进“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五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在“九五”期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指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继续教育作为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增新、补充、拓宽和加深的一种追加教育,不可或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继续教育机制,对于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实现“九五”计划和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中国应建立“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从全球化时代语境出发,建立“侨务文化”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时代话语要求。中国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以起源论、认识论、历史论、政策论与实践论等理论板块为体系架构,阐释中国侨务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过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中心的文化逻辑是认识论的核心,这种逻辑的基础就是中国《易经》与《墨经》中的“阴阳和合”与“同异交得”的观念。在侨务文化的历史论中,划分了侨务文化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指出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特性。在对侨务文化政策观念的论述中,主张以和谐发展为主体,要以国际法律规章和国际惯例来制定我们的侨务政策,维护华侨与华人的合法权利与要求。关于侨务文化实践方面,则应当适应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引进华侨与华人的金融和产业投资与科技力量的合作,推动中国侨务工作的转型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与上海近代"海派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发展教育,佼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似乎是一个新的课题,其实上海近代的“海派教育”已为之作了有益的探索。西学传播、教会学校和洋务教育分别从外部与内部提供了“海派教育”的“气候”,而“华洋杂居”的市民社会“模本”及其需求则构成了新式教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坤舆万国全图》的细致分析,探讨利玛窦在传播西学过程中采用的文化适应策略。这种将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文化适应策略有助于知识接受西学,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袁晓晶 《学科教育》2013,(5):122-128
“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  相似文献   

16.
近代“新学”以其独特的体用结构,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旧学,也有别于西学的文化模式。近代新学特有的构成因素和体用结构,规定了它文化模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旧学和西学都不具备的特征。中西学术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的命题之中,并从观念形态上完成了中学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戊戌变法之后,风行于世的“新学”漫及社会各个层面,成为新学制取代旧学制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工具,并在“中体西用”的模式中完成了新旧之间的学制转型。  相似文献   

17.
李继坤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76-17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探索如何将高校传统的德育工作转型为更接近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现代心理教育方式,以人的心理为共同、共通的领域,全面提高大学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正面临着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严重挑战 ,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的“扶强”特性 ,使得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任何一所学校 ,如果不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就无法适应新的挑战 ,更无法加快学校的发展 .因此 ,合理核算高等教育的投入和产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高教管理 ,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种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正面临着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一种“软实力”,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如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一样,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的经济活动中也越来越渗透进文化因素,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搞好文化建设是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民众的内动力,也是事业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文化”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事业单位工作与时俱进的成功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人格转型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动力。人格教育则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处于中介和动力的地位,主要发挥着改进和提升人格的作用。现代人格教育要培养能够以“道德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为目标取向,其实践理念一方面依赖于中国现代化中健全的社会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大趋势的积极能动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