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粜米》教学札记武威师范附属小学薛延敏《粜米》一课选自叶圣陶老先生的著名短篇《多收了三五斗》。文章用洗炼的语言,通过对农民丰收之后粜米热烈场面的描写,以及农民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到愤怒到不得不忍痛卖米的心理历程的展示,反映了“谷贱伤农”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在全日制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写作年代距现在较远,如《长征》《粜米》《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小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教学这一类课文呢?下面试以教学《粜米》为例,略谈粗浅的认识。《粜米》选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  相似文献   

3.
论《陈州粜米》在元代包公戏中的两点创新赵章超元杂剧中共有十个保存完整的包公戏剧本,而《陈州粜米》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其它包公戏所难以匹敌的地位。本文拟就与包公戏的比较,论述《陈州粜米》的两点创新:一是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注意了正面人物...  相似文献   

4.
郑丽真 《陕西教育》2005,(12):31-32
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已通过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可以把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一、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1、凭借语言材料,启发想象。①对比想象。如《粜米》一课,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但课文情节线索清楚,粜米的前后情景、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变化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如文中写旧毡帽朋友早晨出来时,敞口船是满满的,粜米后,船身浮起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粜米前后,敞口船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沿着再造想象的思绪,创造感人的新形象。②补充想象。如《麻雀》(第八册)一课,教学时,可  相似文献   

5.
《粜米》写的是三十年代农民获得丰收后去万盛米行粜米,结果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反映了旧社会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的三重剥削。课文线索清晰,粜米前后的情景及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变化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依据。因此,在  相似文献   

6.
京剧《陈州粜米》是根据元杂剧同名剧本改编的。文章对京剧《陈州粜米》与原元杂剧剧本在剧情、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7.
《粜米》 (小语六年制十二册)选自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全文以“粜米”为主线,逐层披露文章的中心。我执教此课,用两课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1.从字词入手,联系上下  相似文献   

8.
《粜米》导读设计●广东揭西美德华侨学校刘绍辉叶圣陶先生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学叶圣陶先生名篇《粜米》,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导读方法,使学生自求得之。一、导预读,培养自学能力。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教学要着...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教学研究》(1996年第2期)期刊上,张文柏老师的《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一文里所举的通感例子中我认为有部分不属于通感。例子如下:①“勒墨摸摸自己的牙齿,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击,他的脸刷地青起来。”《一幅壮锦》②“‘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粜米》)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以  相似文献   

10.
《粜米》(通用教材五年制十册第9课,六年制第十二册第9课)是从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卖米,可是米价跌了,农民吃了亏的事。我在教学中运用“一点突破法”以“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领会“点”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说说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10年第1期刊载《澳门赌王何鸿粜》一文,在讲述赌王何鸿粜善于用人时评论说:“关国五星上将布雷德利评价越南战争时曾说过:美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套用这一句话.何鸿粜的成功之处,是他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用了最恰当的人.做了最恰当不过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送”字含义深《粜米》结尾写道:“旧毡帽朋友把自已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这句话中的送字,含义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旧毡帽朋友遇到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后满怀希望地去粜米,可奸商们把米价压得很低...  相似文献   

13.
《粜米》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有力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吃人的制度。教学这一课怎样才能事半功倍、效益高呢? 一、体会细腻动人的感情变化喜悦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争相粜米的场景,间接地流露了大丰收后农民满怀希望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14.
水到才能渠成刘克《粜米》(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纪实及评析纪实者:孙素华评析者:李玉学(第二课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粜米》。(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划分了段...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陈州粜米》是一出公案戏(也叫勘狱戏).公案戏是元杂剧中最富有社会意义,现实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毫不掩饰地揭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展示了元代社会的混乱、政治的黑暗、人民遭受迫害生命毫无保障的真实状况.元杂剧的古白话语言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在词法上有所区别,元杂剧剧本的构成也与现代戏剧有所不同.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一)理解《陈州粜米》的社会意义与文学价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时指出:“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所以,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阅读教学之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达到披文以致知,以明理,以入情的目的.如是,教师本人必先知先明先入情。这是制定良好教法的前提。理解什么?就一篇课文而言,要准确理解写了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还要理解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学生的实际如何.例如《粜米》这篇课文写了旧中国的农民丰收以后来粜米,米价大跌,农民无可奈何被迫粜米的事。作者的目的在于揭露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全文  相似文献   

17.
2020年全国Ⅰ卷语文高考文言文选自《宋史·苏轼传》。第一题翻译原文为:"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生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下面我们通过考点顺序来展开研究内容。一、如何区分"粜"和"籴"这对反义文言实词"又减价粜常平米"中"粜"的正确翻译应当是"卖出""出售"等。但是部分学生将"粜"的意思译成"买进""买入"等。我们知道另外一个文言实词"籴"的意思才是"买进""买入"。分析可知,学生正是犯了"(词)正反混淆,忽略语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谈“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变化□兰州师范附属小学陈世琪《粜米》一文描写的是解放前旧中国的穷苦农民遇到好收成,满怀希望地想“透一透气”,过上几天比较宽松的日子。谁料,狠心的资本家却大压米价,使广大农民“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文章用词造句恰如其分,作者用朴...  相似文献   

19.
语文十册9课《粜米》节选自叶圣陶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第一个场面。课文通过米行柜台前旧毡帽朋友丰收卖米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投机米商冷酷奸诈、唯利是图的丑恶形象,巧妙而深刻地反映出旧中国贫苦农民丰收  相似文献   

20.
白砚 《天中学刊》1999,14(4):40-41
《陈州粜米》,全名《包待制陈州粜米》,见于《元曲选》,末署撰人。《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录鬼簿续编》等均未见著录。《曲海总目提要》亦仅著录其简名。后人大抵相信它是元人所作。曹本《录鬼簿》于“方今才人相知者”类陆登善名下著录有《开仓余米》,不知与此剧有无关联。滁州祟米》为末本戏,四折,一楔子。正末第一折扮张憋古,第二、三、四折扮包待制。唯楔子为范学士唱。其剧情梗概为:北宋年间,陈州亢旱三年,颗粒不收,百姓几至相食。户部尚书范仲淹奉旨选派官员前往开仓赈灾,权豪势要刘衙内以为有利可图,抢先举荐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