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多元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课程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安顿各民族文化的理想栖身之所。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应秉持“一”与“多”、“他文化”与“我文化”、正式与非正式、继承与创新、统一与差异并重等基本原则,以达成“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文化和谐与自觉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萃哲 《教学随笔》2014,(8):20087-20088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采用的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显现了一些弊端,少数民族一直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不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能很好的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应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建设,形成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课程。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藏族地区,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承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高州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园课程特点,坚持适宜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及活动性原则。教师应将高州地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儿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因少数民族聚居拥有多样传统体育活动。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继承的需要,是广西各类高职院校应认真思考和把握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广西高职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志颖 《教育评论》2012,(1):111-113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旨归,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形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它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满足少数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巩固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促进民族地区学校特色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上述内涵与功能,是其民族文化意蕴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国藏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主要由移民潮引起,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门类和课程内容达到了多样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突出地方设置课程的知识性。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展是加拿大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藏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可借鉴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形成多维向心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7.
喀什地区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支撑素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体育教育也得以传承和弘扬.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喀什地区校本课程耦合研究上,要坚持民族性原则、“健康第一”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经济实效性原则、民俗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认知和传承民族运动文化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以期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研究的良性互动中,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综合型理科课程师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师院校应加快建设综合理科教育专业,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本文按课程模块结构、课程性质结构和课程比例结构的改革理念,构建了以必修课、限选修课和任选修课形式设置的普通文化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组成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终身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师范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课程改革 ,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是扬弃而不是大破大立。课改 ,既要吸收国外最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 ,又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还要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课程改革 ,教学创新 ,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我们既要大胆创新 ,又要继承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课改面前我们不必战战兢兢、举步维艰。对照课改的新理念 ,我们应全方位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仍然适用的 ,就要大胆地沿用。我们的语文教学 ,过去虽然走过一段弯路 ,出现过许多问题 ,但决不是一无是处 ,多年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11):19-20
家庭教育属于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属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进行有效的解决。本文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探讨在家庭教育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多元文化冲突背景下,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加以整合,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生,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提升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激活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现状不容乐观,突出地表现为课程目标趋向功利,课程内容民族性弱化,课程实施表层化,课程评价单一化。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整合,必须树立多元文化课程理念,追求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统整化,实现课程实施的深度化,完善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元文化教育是地方课程特征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可以把地方课程作为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地方课程理论相结合不失为地方课程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终极追求与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高质量育人,即培养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新人。作为育人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载体,课程文化理应在高质量育人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文化,具有不同的形态以及对基础教育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辩证把握课程文化建设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守课程文化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实践的合用性原则,是实现高质量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应坚持定向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并要根据社会对劳动者的需要调整课程,根据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新课程,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优化课程,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探索课程。  相似文献   

16.
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必须立足当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彰显少数民族地方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清晰的角色意识,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较强的辅导和组织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遵循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既是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举措,又是创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有力手段和途径。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还存在诸多不足。校际课程开发是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途径,应注重课程管理的民主性,课程开发主体的“联动性”,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性,校际课程利用的充分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静 《江西教育》2000,(9):17-18
在教育改革大潮推动下,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还在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实际意义。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是继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考虑其课程设置原则时,一方面要研究 21世纪社会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教师职业的社会化和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42):183-184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幼儿园在贯彻国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时应根据地方环境、资源等条件,从本园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并实施适合本园的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特色等有效资源,将其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构建中,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地区园本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