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合、集合、聚合、竞合、融合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合”成为中国广播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需求。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的“联合”还具有独特性合作是广播媒体弥补产业缺陷、寻求自身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广播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是中国广播业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在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的同时,集中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发展、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五个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化挑战我国传统传播业 信息技术的普及挑战传统传播业。信息时代的三大前沿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作用于广播,广播因此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具体表现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广播使得境外广播能够轻松越过政府控制壁垒,传统的对短波电台实施干扰的广播控制手段,作用越来越有限;随着2000年3月世广卫星“亚洲之星”的发射成功,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疾步而来。亚洲之星的一个波束就可以覆盖1400万平方公里,对中国而言,可以做到整个国土100%的覆盖。在世广系统服务区中的任何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业在2013年拉开了变革的大幕。应急广播登上舞台,履行主流媒体社会使命;微信广播如火如荼,广播新媒体转型方兴未艾;广播媒体积极与行业内外的力量联姻,谋求整合发展。从传播实践到理论探讨,中国广播都已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桎梏,凭借平台、新渠道、新内容,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从媒介形象的角度看经济广播的形象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6,(5):49-51
在频率专业化被广为提倡的今天,一系列专业频率诞生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如“交通广播”、“文艺广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等。在大部分省市电台中,“经济广播”也常常被作为一个专业频率而存在着。然而,当下大多数中国经济广播面对着同一种尴尬:即经济广播作为专业广播的非专业化形象与作为小众广播的大众化生存状态。由此,中国经济广播整体呈现出一种“泛经济化”的模糊形象,“泛经济化”的形象定位远离了最初经济频率“专业化”道路的初衷,名不副实成为大多数经济广播的现实写照。今年是中国经济广播诞生二十周年,本文试图从媒介形象的角度审视当下中国经济广播的形象及其成因,并力图为今后的经济广播找寻一个更合理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6.
时刻准备着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受众需求日益丰富、传播全球化趋势日益逼近、现有传播格局面临巨大变革的今天,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又一次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期的中国广播人,要在新的历史征途上继续激浊扬清传正声、弘扬时代最强音。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是“中国广播发展年”。对广播优势的重新认识和广播资源的高效整合,是广播追求充分利用好其外部条件与加强内部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不单纯是政策性要求的结果,也不仅仅是广播人热情召唤的回应,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本刊从本期开始特辟了“广播创新纵横谈”专栏,为旨在探讨广播改革创新者提供展现思想的园地。  相似文献   

8.
广播有学吗?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广播学研讨如何推进广播在新媒体竞争格局下的生存与发展? 2010年11月,中央电台广播学会联手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第二届中国广播学研讨会,近90名来自国内外新闻院校和媒体机构的代表与会,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发展战略”总议题及相关分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相似文献   

9.
申红 《视听界》2006,(5):95-95
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更大的地理空间,甚至进行全球化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打开网络都可以随时收听。互动是网络广播的一个巨大优势,它打破了传统的“你播我听”的被动式收听模式,使听众成为收听的主体,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收听。针对这一特性,电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收听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节目。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能够便捷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并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网络广播彻底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劣势,使广播成为“留得住的声音”。江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媒体是否真地步入“了夕阳”?广播人是否还能“凤凰涅磐”,迎来重获生机,再铸辉煌时代的机遇?笔者从广播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分析判断,发现现今的中国广播媒体还是有很多发展机遇和复兴的征兆。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广播带来重拾农村河山的新机遇2005年  相似文献   

11.
广播是声音的媒体,在多媒体的发展中,声音永远是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媒体大竞争的背景下,广播一定要把握“声音”这个市场,特别是蓬勃发展的车载收听市场,笔者认为一个中国式的大交通领域、大车载收听市场的类型化广播格局正在形成。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核心是:把互联网的精华内容变成广播的音频;把广播的优质音频用互联网扩大传播。  相似文献   

12.
陆地 《中国广播》2005,(7):14-17
有了广播人的实践.及在实践中产生的“真知”,我们再来看看与会的院校专家的讲座。讲座从理论高度审视广播业界、从全球广播状况俯视国内城市广播现状,为广播人的探讨提供了大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没有无奈的广播,只有把广播办得令人无奈的广播人。”综合而言,中国广播的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属于“优等生”的广播群体仍然偏小、偏少。  相似文献   

14.
熊科伟  张涛摄影 《中国广播》2013,(12):I0005-I0005
第四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12月1日在广州花都召开,本届研讨会总议题为“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下设“新媒体时代区域广播发展研究”“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和经营”“广播与新媒体的产业联盟发展战略”“网络广播的营利模式研究”“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内容创新”“新媒体时代广播发展的困惑与问题”“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广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节目创优”等九大子议题。来自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等机构及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会。  相似文献   

15.
徐神 《声屏世界》2010,(9):49-50
女性广播频率的发展现状 中国女性广播频率诞生于2000年,兴起于2003年广播发展年后。2003年后,多家省、市电台纷纷开设女性广播(或称“妇女广播”):2004年11月,湖北电台妇女儿童频道开播;2005年10月,贵阳电台女性频率开播;2006年1月,杭州余杭电台“丽人广播”开播;2009年,郑州电台女性时空广播开播,  相似文献   

16.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市场听众规模庞大、时间资源丰富,在新媒体竞合的市场背景下,广播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广播媒体的广告传播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如何通过广播媒体的价值深度挖掘、客观测量和评估广播媒体价值成为广播人日益关注和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中国广播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各类新老媒体一一报纸、电视、网络等的共同冲击,使广播的发展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之中。面对困境,面对危机,路在何方?本文从广播产业“制播分离”“多元互动”“资源再开发”“内部管理流程再造”“延伸广播产业链”和“跨地区整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广播发展的新空间、新机遇。  相似文献   

19.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非常重视广播文艺精品的创作,获得了诸多荣誉:广播剧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实现七连冠;连续十一年获得“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一等奖;历年的“中国广播文艺专家奖”一等奖,无一漏项。本文从历届天津文艺广播获奖精品专题入手,分门别类地从选题、策划、编辑、制作等方面,总结了天津文艺广播节目多年来获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2014,(3):69-69
本刊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李文祥所著的《在广播记者岗位上》一书2013年6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15万字,由“生活印记”“在广播记者岗位上”“评论杂议”“作品拾零”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工作纪实性小文既是作者对广播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其做记者的感悟与体会,是一种情感的流露;那些杂感短论,是对读书读报和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有感而发。本书最后的几篇域外见闻,是作者2011年底去澳大利亚探亲时写的,从一个中国公民和记者的双重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很有特点和新意。总之,该书中许多文章很值得广播界同行品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