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海德格尔思想存在着一个前、后期转向(Kehre)问题,并以1930年《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为标志,被国内外诸多学者所承认。同时,海德格尔本人在《给理查森的信》中似乎也已认可了理查森的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的划分。但如何理解这种所谓“转向”的内在意义,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历程中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并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无蔽”——的理解,来对这种“转向”作一分析,以期凸现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恩,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在西方哲学中经常追问“存在问题”,进而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它区别于众多的存在者,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为了它本身.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疑端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以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为其哲学出发点,重新考察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得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动摇、颠覆乃至瓦解了西方哲学传统。海德格尔采用的迥异于西方传统的本源化思维方式,和东方传统思维方式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海德格尔和古代中国贤哲老子、庄子,时间纵逾数千年,空间横跨几万里,但他们对世界、人生等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思考,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分析、考察海德格尔和老、庄哲学思想的异同,对于我们理解一些世界性文化共生现象,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而道论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有""无"范畴,不仅在中国得到丰富的阐释,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海德格尔受到老子的启发开始追问"无",认为"无"是存在的缺失,二者在"有""无"问题上展开中西方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要了解存在主义必须要知道海德格尔,"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石,要了解海德格尔必不可少要真正透彻理解"此在"。本文正是情绪状态角度对海德格尔的"此在"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至笛卡尔发生了转向 ,主体形而上学得以确立。随此转向人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海德格尔以其“存在”理论 ,从笛卡尔的先天预设和认识方式入手对笛卡尔的主体形而上学加以克服 ,重新阐释了“存在”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对从古希腊以来开始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动一场追问与怀疑的革命,想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存在的宗旨和内涵。对传统哲学的消解和革命,导致呼唤人要“诗意地栖居”成为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内容。事实上,这更是一个近乎美学的论题。它使人们看到西方美学被掩荫和遗忘的部分,扭转了美学的单一阐释方向,为新一代美学家和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基因,树立了开拓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在在“诊断”当下高等教育之“症状”时,突然就想到了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评判西方哲学时所说的那句话——西方两干多年的存在论的最大误区在于“忘记了存在”。这话也颇适用于当下的大学教育——我们的大学的最大误区在于漠视了“学”。  相似文献   

10.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11.
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可以发现,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具有显著的区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其区别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在本质上形成以下三个鲜明对照,即“同一与差异”、“现成与生成”和“封闭与开放”。其相通之处则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和共同的追求,即“具体的统一”、“过程的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有利于看清他们各自思维方式的深刻差异,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对生存和自由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2.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存在论发展历程中引出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并深入地解析了他的存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存在"、"此在"出发,了解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在艺术上有颇多独特见解,他十分重视“此在”,注重体验与被体验者作为“在者”的相对存在,注重对艺术整体性的保护。论文将海德格尔的两个文艺理论观点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联系,试图找寻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中将时间表达为“之间”,即疏远与切近中的到达。这一时间现象学思想是切入《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门径,即作为“之间”的时间对理解箴言中的dike与adikia起形式指引作用。在海德格尔后期时间现象学的视域关照下,对dike与adikia的解读有助于研究者走出对dike与adikia作知性形而上学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将dike与adikia单纯地理解成“裂隙”与“嵌合”。  相似文献   

16.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固化"。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基于海德格尔的"让学"思想,提出"‘让学’课堂新常规",践行"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让学’课堂新常规"以生为本,从"让热爱""让实践"两个层面改变了课堂价值取向,催生了新的教师行为,构建了新的课堂关系,形成了校本特色教育。"‘让学’课堂新常规"为教师课堂实践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在各学科的操作中,因学科特质形成不同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对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会通,在相同中也有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比较研究二者对于“有”和“无”、对于人本真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是庄子的诗意运思,还是海德格尔的诗意追问,都体现着对人类生存的真诚关切,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