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虹影小说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以作者和文本(作品)为中心内外二元融合的研究体系,但是该体系下的具体研究则表现出零散性、片面性的特点。外层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把"虹影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视为研究焦点;内层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则着重围绕虹影小说的"主题意蕴、风格特色、叙述技巧"三方面展开研究。虹影小说研究虽然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研究总体尚缺乏深度性和系统性,还存在较多争议点和薄弱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以虹影书写女性成长的小说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的分析为基点,论述虹影对于女性在成长中的生存境遇和主体性生成过程的深入思考。通过对于概念的厘清从而确定研究对象,探讨虹影的女性成长书写在她的写作中的定位。对虹影小说中女性成长的背景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试图探究虹影小说中女性成长背景的特殊性及其存在的模式。并从虹影的几部代表作中的女性形象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映照。  相似文献   

3.
虹影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是虹影的代表作品,主人公"六六"成长和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是虹影本人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具有少女的私密性的特点,同时展示一代人生存的真实境遇和低矮苍穹下的女性群体形象,凸显虹影小说创作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4.
虹影的精神与艺术世界透视——从《饥饿的女儿》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端的生命体验,使虹影的生活和创作游走在多重的两极之间:生与死、爱欲与孤独、逃离与寻找、宿命与意志、虚构与真相,这几组内在张力在叙事艺术中的相互作用.使虹影的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海外中国女作家虹影的创作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她的小说,尤是其长篇小说系列,就是典型的女权主义文本。笔者力图从母系氏族的神话、男权中心文化的崩溃、女性意识的凸现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虹影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父女关系的书写,在这些父女关系的书写中主要包含了两种悖论性的基本元素:寻父与弑父,两者相互纠结,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以女儿为主)由于无父的身世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和精神的困境,迫切期待父亲将她们带离这种无能为力的泥淖之地。于是,寻父成为她们生活的动力与目的所在。但是,寻父的无望,成为弑父欲望的另一书写形式,伴随着弑父而来的是无尽的忏悔和依恋。虹影的这种悖论式的书写,与其创伤性的童年经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肖红散文与《商市街》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园地里,肖红是位辛勤的耕耘者。她早年在哈尔滨开始文学创作生活,散文的写作比小说还多。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她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商市街》与《桥》(《桥》中也有短篇小说,正象她的小说集《牛车上》收有散文一样,说明肖红对于小说与散文的分界不甚在意)。  相似文献   

8.
虹影作品的创作主题繁多,情感交织。其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在叙述个人经历的同时,更具女性成长主题的言说。小说主人公在生理和心理上经历了大饥荒时代的饥饿,更在无形的父权制压迫下受到外界他者的否定,所有的遭遇构成了虹影“失乐园”式的悲情成长过程。但是,虹影逃离家园,凭借自己的固执和倔强,超越了成长的局限,终获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公认为是虹影的代表作。通过对女主人公六六的精神成长过程的叙写,作家显露出了女性主义的创作倾向,而这和作家的个人体验,所受政治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有关。小说中偏见和洞见共存,显示出了一种"虹影式"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散文,实际上有三个概念:(1)我国古代,把文章分为两类。不讲韵律,不重排偶对仗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垮在内,统称为散文。这个散文的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2)按文学四分法,把散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这个散文概念是广义的散文,指小说、戏剧、诗歌以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狭义散文、通讯,报告文学,随笔、特写、回忆录等;(3)散文的第三个概念,是指狭义散文,属广义散文的一部分,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现代语体文教学中所说的“散文教学”,其“散文”概念显然不是指第一个概  相似文献   

11.
肖红,作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一位颇具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开放自由的结构和波俏流动的文字中散发出抒情诗化的韵味;长于景物和背景的描写,犹如叙事诗和风土画.上述因素构成肖红的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金蕊 《培训与研究》2009,26(3):16-17
虹影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由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以及18岁以前的痛苦回忆,虹影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也往往同她本人一样,具有卑贱的出身、苦难的经历,这些构成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调。本文旨在以虹影作品《上海之死》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的少女形象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文本分析,以女性主义视角探索作品中的少女形象,对其作品中有关少女形象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做出解读,将少女形象置于历史、战争等恶劣生存环境的阴霾下进行研究,指出苦难的经历导致少女的女性独立意识萌发。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坛的宗璞,既有冰心、萧红等上一辈女作家的古典主义忧伤,又有铁凝、王安忆等这一辈女作家的现代主义情怀。她以深厚的文化学养和执着的人文关怀细密从容地写小说,运用构图、色彩、线条等绘画艺术的技巧组织叙事语言,在优美温婉的画境中,传达精致隽永的“散文画”气息,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质感。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作家施叔青在旅居香港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与她以往的创作风格不同,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冰心作品的主题贯串着“爱”和“美”,这取决于她幼年时期情感模式的形成,生活经历、生活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平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大海的一片痴爱、父母的挚情至爱,形成了其情感模式的基础.这种“冰心式的爱的情结”,使她对生命、对母亲、对童真、对自然、对祖国、对人类、对和平怀有温雅真纯的感情,影响了她一生的创作.她以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爱的内蕴和自己高洁的人格,完善了作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冰心体”.  相似文献   

16.
李瑛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不可忽略的著名诗人,在新时期以前李瑛的大部份诗歌创作,大约可以提炼出士兵、火热、花朵(多数时候是红花,一定程度上是火热的一种物象)和祖国等四个词根或基本语象。但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题材中,除了对自然景观的陶醉和咏叹,对历史的凭吊和沉思,对世界友谊与和平的渴望和祝愿得以延伸、接续而外,那经反复刻画和讴歌,而格外光彩夺目的士兵抒情形象,却在诗人的题材疆域里悄悄地淡化甚而是淡出了。而普通的、普遍的作为生命、生存状态的人的形象,更为得到诗人的关注而日益凸现。感怀、凭吊历史,是李瑛又一个动人心魄、引人注目的写作向度。李瑛的写景诗,既与当下不少青年诗人客观化的场景的“小叙事”、“冷抒情”不同,也与前辈不少老诗人过度主观化景观的动辄就“大叙事”、“热抒情”有异。李瑛还写有不少国际题材的诗歌,友谊、和平,是此类题材共享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创作突破了一般的小说模式和传统的欣赏习惯,她以画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绘画的运思方式和构图技法用于小说的结构布局、形象描绘、空白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海外华文作家,虹影自身的创作经历以及文本被接受的过程,在当代文学界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虹影现象"。本文在文化视域下观照"虹影现象"中的文化内涵,探讨虹影跨区域双重文化背景下写作所产生的现象、文本的文化内涵以及身份体认、欲望书写等问题,把"虹影现象"置于文化视域中观照,力图为虹影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20.
《九籥集》是明代文学家宋懋澄所作,其创作体裁丰富,诸体兼备,尤以文言小说、尺牍、诗词、散文为贵。本文所指其散文,是针对《九籥集》卷一中的"记"而言。在其四种散文类型中,以游记最佳。其散文具有简约舒朗,奇矫俊拔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