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该文从"逻辑在先"和"时间在先"的统一论述"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阐明技术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科技文化与大科学观,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先进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正>同志们:这次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区文化、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九次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19日)同志们:这次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是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我市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区文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19日)同志们:这次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区文化、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议、全市两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工作  相似文献   

5.
严奇岩 《寻根》2007,(5):19-2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川客家人的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四川客家主体是来自清前期"湖广填四川"中闽、粤、赣边区的客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广东移民最多,所以四川客家多自称为"广东人"。  相似文献   

6.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之于中国现代小说生长所发生的作用,是既调整了中国作家看取"现代"的视角,也丰富了小说叙事的方式,小说的诗性品格在这种小说体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在文体意识上,李劼人的小说无论是体裁、语体还是风格,都在艺术创作的中西融汇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李劼人从对本土文化的肯定和尊重出发,致力于发掘文学叙事中的人性存在和文体深层的诗性向度,他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现代审美精神,无疑是其从理念到实践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正如同中国有姓氏大户"张王李赵"一样,越南也有姓氏大户,姓氏最多的甚至占到国民的近四成。越南人以"阮"姓为最多,全国约有3176.23万人,人口占比高达38%,相当于每2.5个越南人中就有1人姓"阮"。排在第二位的是"陈"姓,全国约有919.44万人,占比11%。居第三位的是"黎"姓,约794.06万人,占比9.5%。排在前三位的姓氏合计约占越南总人口的58.5%,而越南的十大姓氏人口占比则高达84.6%。越南的姓氏数量与约有30万个姓氏的日本相比,  相似文献   

8.
借用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种民族艺术的成熟要求对人、社会、自然的阐释和描绘能用"本我族类的眼光"。而这种文化样式能在"他者的目光"中成为研究人类文化创造力的范本。CCTV制作展播的《中国油画人  相似文献   

9.
刘小兰  郑节余 《寻根》2007,(6):108-114
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广西有人口4857万,其中汉族3004.8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1.87%;少数民族1852.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13%。从方志材料可知广西现有姓氏1234个,与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所查的姓氏数量基本相符。虽然人口流动迂移较频繁,会有出入,但也在1250个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如何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其显主题是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问题,隐主题是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即有建设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问题.从文化心理来看,这三次文化宣言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复杂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亡国之痛的记忆——“精卫填海”神话母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卫填海"神话讲述一个名叫女娃的"帝女"不幸溺于东海、魂化精卫衔物填海的故事."精卫"为"金乌"的同音异注."精卫填海"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太阳沉没的神话,其背后铭记的是商代覆灭的历史事件,并欲藉此激发一种活的复国情绪.由于商人的流散,此一神话逐渐与其固有的"集体"脱离,其底蕴亦随之被人遗忘,最终演变成了一只怪鸟的故事.两晋以后,精卫填海神话获得新的意义转换,逐渐被打造成了某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与士人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原型"思维的心理范式,召唤着人们意识深处沉睡的某种巨大的心理能量,是中华民族的史诗.但是作为一部首尾圆合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硬伤"依然是让人无法回避的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力图对此作出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面对<三国演义>中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创作者文化心态的角度,就小说中价值判断的某种前后不相一致和人物形象的游离原因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大凡搞艺术的人,都是追梦的人,一个梦想实现了,又在追逐另一个新的梦想……"说这番话的是国家二级演员、副研究馆员、大理州白族剧作家杨刘忠。杨刘忠,就是一位白族戏曲创作的"追梦  相似文献   

14.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3,(2):149-163
王国维与陈寅恪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间",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於1873年,王国维生於1877,陈寅恪生於1890年,赵元任生於1892年。梁最长,比王大四岁,比陈大十七岁。王比陈大十三岁。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五十二岁,王四十八岁,陈三十五岁,赵三十三岁。吴宓生於1894年,当时是三十一岁,任  相似文献   

15.
在构架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清末民初的一代学人首先接受的是"旧学"对其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钱玄同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儒家经典和传统学术为核心,看不到"西学东渐"之风的任何影响。钱玄同最初被迫接触他所反感的"新学",不过是为了应付朝廷科举考试的"趋新"变化。在晚清的最后岁月中,"新学"已成为"时学",是另一扇"利禄之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新学"的价值似乎都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谋生手段。在钱玄同由"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仍是传统文化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因素,是"新学"中的旧学成份最终打动了钱玄同。从表面上看,仅仅两年功夫,钱玄同就完成了由保皇派到维新派再到排满革命派的激变。但这三种看似水火不容的政治态度所依托的思想根源却大体相同,均与钱玄同从小接受的旧式教育息息相关。亦新亦旧,亦激进亦保守——这种矛盾混乱的内心状态正是清末民初许多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常态。  相似文献   

16.
"宣言"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常见的文化表达方式.晚清以降,中国文化策略的核心问题,简言之,就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价值上的合理迎拒和技术上的科学对置."三次文化宣言"于观念和实践上仍然以偏执步履踯躅于古今东西之间的中国文化困境下,承接近代以来文化策略推进的逻辑理路,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策略上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理性趋势,即作为文化策略"体"的价值取向的"为我"优先和发展本位与作为"用"的技术选择上"损益传统"和"折衷东西"的取向.  相似文献   

17.
苏亚梅 《世界文化》2010,(12):31-31
<正>到京都旅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变身"舞伎"的照相服务,不仅是外国人,很多日本女性也愿意花上1万多日元,在京都有名的鸭川边,拍下自己变身舞伎后的艳丽身影。"舞伎"到底是什么呢?"艺伎"这个词可以让人马上联想起日本。她们涂着厚厚的白色粉底,穿着和服,在客人的身边陪酒。或者有人会联想到一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年鉴》2011,(1):I0063-I0063
2010年,奉贤区文化广播影视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贤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挥“贤文化”引领作用,以“世博会”为发展契机,构建和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方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奉贤特色文化品牌;规范和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谋划文化产业发展体系,逐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体系,扎实有效开展广播电视工作;推进和创新文化工作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文化单位改制,促进了全区文化广播影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段德三 《大理文化》2011,(12):98-99
鹤庆西山彝族黑话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鹤庆西山黑话人的祭祀,其隆重程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过去,"上刀山"、"下火海"、口含火烧犁头等经典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的史官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当然这只是传说。当时可能没有"史官"称谓或正式史官职位的设置,但是应该有相当于后世史官职能的职位或机构。我们知道,"巫史"并称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史官源流是与"巫文化"分不开的。上古时代,巫是某个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精神领袖,他们能知人生死、祈福免灾、与神沟通、预测未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