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取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取生命。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活着》(1992年)与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年)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但他们对苦难意识的挖掘深度不同。余华和肖洛霍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导致艺术创作的审美差异,使《活着》止步于对苦难状态的描绘,而《人的命运》提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以生命强力抗议苦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活着>向我们呈示了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爱与善.因为余华心中充满着悲惆之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所以作品中人物的言行无处不体现着爱与善的哲学.这不仅体现在异性之间的恋情上,更体现在对他人的怜爱、谅解、尊重以及对自身的认同感和反省的行为之中.在生命的伦理层面,作者和他笔下塑造的人物共同向我们展示了活着的苦难状态,却提供给我们一种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余华作为蜚声国际的先锋派小说家,凭借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以解剖刀似的犀利、冷峻目光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其代表作《活着》充满着悲悯之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余华通过描述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即与他相关的四代人的悲剧命运,展示普通老百姓充满苦难的生活,给人们提供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阳霞 《时代教育》2007,(7Z):103-103
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具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是什么?通过“苦难意识”、“生命意识”两个侧面在《活着》与《许三现卖血记》中的体现,探讨余华关于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8.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9.
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表现生命的顽强。又在《许三观卖血记》获得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以“卖血”换得个人生存价值,升华生命意识;最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体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活着》为例,《活着》中余华用描写多次死亡的事件写活着的不易,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作品中余华不流露出对这场人生苦难的同情,用的"零度"笔调客观地描写福贵一家人的各个人的死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式农民的隐忍的钦佩、对活着本身的崇敬,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关怀。  相似文献   

11.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小说中有上百个儿童形象存在,这些形象的塑造具有独到的功用和价值。它们身上既具有余华童年深深印记的投射,又是余华文本叙述和价值表达的有效媒介和载体。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成功塑造,余华表达了内心的童年印记,同时又借儿童的目光和思维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从而完成对现实规范和生命常态的怀疑和颠覆,同时又使小说在叙述时具有一种温情和残酷水乳交融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3.
韩愈诗歌[1]中有大量以描写日常琐事及表现世俗人情的诗作,这类诗歌主观上是韩愈个人对杜甫的推崇和借鉴及其“不平则鸣”的理论主张使然,客观上则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它们对于诗歌创作在题材上走向世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余宏模作为贵州毕节余氏彝族土司后代、学者型诗人,秉承家族先贤传统,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写作传统诗歌,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产生了较大影响。余宏模诗歌分为五类,主要特色是:丰富的生活内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学理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地域呈现;华美与质朴并重的语言风格;不以律害意的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15.
余华:在细雨中无声的呼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的冷酷和残忍,多少都有点"作秀"的意思,是他在先锋精神笔罩下,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写作策略。在作家心中是暗藏着热情的。余华小说的变化,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本质上仍然故我,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仍然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余华在现实力量感召下创作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时,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16.
柳永与关汉卿是俗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柳永俗词在题材内容上一改前人做法,开始站在平等的角度描写市民大众的生活与感受,抒发自我情怀和个人意识。关汉卿曲表现出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叛逆精神。两者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反映歌妓生活、世俗生活和个人俗的情怀三方面有异同之处,元曲对柳俗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郁迭夫的"身边小说"<沉沦>,以"他"为自我影像,借助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渴求个性解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9.
韩愈诗歌里的情惑意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首先,韩诗反映了韩愈一贯倡导的"舒忧娱悲"、"不平则鸣"的诗歌理论 韩诗情思广厚,韩诗抒情运用了借古人抒情、托物咏怀、写景言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韩愈诗歌思想情感大气磅礴,韩诗诗旨情感基调为昂扬.  相似文献   

20.
王士祯为清初文坛盟主,晚年曾作《渔洋诗话》一书,记往年逸事,忆平生所见,评点得当,情感真挚。俞兆晟言诗话为先生"怀旧之深情",此言不虚。王士祯通过诗歌鉴赏,从所见诗作的形象美与意象美中找寻神韵之境的清真古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