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科版五年上册第11课一、导入新课(一)多媒体播放歌曲《故乡的云》,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用心倾听、用情感受。(--)听完后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回答预设:1.离家的游子想回到故乡。2.离家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三)故乡,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尤其远离故乡的游子感情更为浓厚。故乡的风,故乡的云,都会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那么,长江口外的芦苇又会给离开故乡二十多年的樊发稼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樊发稼走进第11课《故乡的芦苇》,去感受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
郑立芳 《成才之路》2009,(34):48-48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首《秋思》传唱了千年经久不衰。其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前三句比较平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在古诗中不足以打动人,动人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所以“行人”都整装待发了,诗人又拉住“行人”的手,思乡之情可见一斑。细节的运用使诗的境界突现,形神“毕露”。  相似文献   

3.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童年是如何度过的,都会热爱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都特别的眷恋。因为故乡的草草木木都与我们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深深的扎在我们心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铸就我们的性格。无论何时,当我们作为游子远离故土,都会思念养育我们的那块热土,因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那才是我们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牵挂     
有几个人能理解游子出门在外的感情,有几个人能读懂游子那颗牵挂故乡的心,又有几个人能领悟到游子那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乡之情。南下的列车带走了我的躯壳却没带走我系着故乡的心。我想着故乡的山,我念着故乡的水,一吃饭,我就会禁不住想起故乡的麻辣小吃。我是大山的孩子,大山是我的母亲,我的心系在大山上。还记得家门口那片翠竹和屋后的松柏,还记得古井边的睡莲和池中的游鱼,还记得泊在池中的小竹筏和古老的水枪。不知还有没有人捅树上的麻雀窝,不知还有没有顽童伸长手臂采莲蓬,不知还有没有人因此而落入水中,不知……当“杨柳青青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歌中 ,思乡怀亲占有极大的比重。“日暮途且远 ,游子悲故乡” ,“乡路渺天外 ,归期如梦中”。历代诗人用不同的诗句写了共同的乡思之情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台湾诗人舒兰的这首《乡色酒》 ,仿佛一杯香气浓郁、酒味绵长的陈酿美酒 ,品之令人心醉神摇。诗人撷取生活中的两个画面 ,使之形成对照。诗中“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这种远近跨越的时间跳跃、大陆与宝岛的空间距离的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收缩 (将大陆故乡收缩在“柳树梢头” ,将宝岛台湾收缩在“椰树林”里 ) ,集中地体现了诗人浓烈的乡思之情。第一幅画中 ,皓月升空…  相似文献   

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被大多数评者视为写景佳句,这是从字面意义理解诗句的。本文作者认为它写景是虚.实则是借景寓理.意在揭示对立之中有统一的一种自然规律,从而表达出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相似文献   

7.
现代流行的歌词,虽然大多直白浅显,但因为真情实感的内蕴,使歌词与读者在深层意识上产生一种难分彼此的沟通,从而让读者在歌词的吟唱中获得精神的感动和审美的愉悦。流传甚广的《故乡的云》就是一例:“天边飘来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古人云:“己思人之乃想人亦思己,己视人适见人亦视己”,用今天心理学上的术语,就是“转情”现象,作者在表达游子思念故乡时,不采用平常的思念、怀想方式,而是将故乡的山水景物幻化成人,好似故乡在呼…  相似文献   

8.
【设计说明】《想北平》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本案例重在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让学生在诵读、品味和领悟中,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童年是如何度过的,都会热爱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都特别的眷恋。因为故乡的草草木木都与我们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深深的扎在我们心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铸就我们的性格。无论何时,当我们作为游子远离故土,  相似文献   

10.
<正>游子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话题,许多作品叙写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这些作品中有的写触景生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写闻曲思乡,如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的写逢节思亲,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写思乡成梦,如温庭筠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有的写书信传乡情,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的写感时思归,如杜甫的“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的将思亲之情转为报国之情,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相似文献   

11.
故乡,这是多么亲切、多么美丽的字眼,因此,热爱故乡、思念故乡,已经成为人之常情。人谁不爱自己的故乡?每当唱起“谁不说俺家乡好”,总会激起一片喜悦兴奋之情。而一旦离开故乡,则更加牵动天涯游子的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已成为游子思归传诵千古的佳句。历代流传大量热爱故乡,怀念故乡的诗文都是有力的明证。现代文学艺术大师茅盾同样如此。正象他在抒情散文《可爱的故乡》中所说:“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解放后,故乡日新月异,喜报频传。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可又总是受到各种意外的干扰,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  相似文献   

12.
“把握文章主旨,围绕主旨恰当地选择和剪裁材料”是中专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以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为例,具体分析主旨和材料的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审美感受中明白了“文章的主旨靠材料来表达,文章的材料为主旨服务”的道理。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意境优美,想像丰富,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故乡的榕树》就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文字优美的散文诗。表达对有庇护之恩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抒发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为了表达这个主旨,作者在选择材料时可谓匠…  相似文献   

13.
正故乡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千百年来承载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哀愁,牵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独在异乡为异客,常常会思念家,思念家人以及乡亲父老,连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亲切与怀念的。这种无奈却无限美好的思乡之情流露在诗人笔下的思乡诗中,充满了无限惆怅,令读者,尤其是漂泊者深有感触。这种真情外现传达出人类最本真与柔软的内心和美好情感。思乡诗在内容上常常吟诵游  相似文献   

14.
乡愁情结     
乡愁是一种萦绕心际、缱绻不去的思绪,一个终生追逐的梦,一首追忆、憧憬的诗。记得上大学时,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勾起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游子缕缕思乡之情。那份油然而生的眷恋情真意切。即使就读于美丽的花城,依然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感。这是一种质朴自然的想念故乡、亲人的由衷情感。毕业了,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短暂的欣喜、亲切之后,不几日回归之感荡然无存,漂泊感随着阵阵清风在夜里徐徐袭来。梦中又常回到花城,同学、老师的音客笑貌历历在目。真是“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度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乡愁就是这种排遣不掉的思绪。毕业许多年了,原来意义的乡愁已淡然。然乡愁依旧,变成了对过去生活的不能忘怀。慢慢地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一、笔酣墨饱抒真情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  相似文献   

16.
故乡水最美,浸出了一口浓郁地道的乡音;故乡人最亲,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彼此都血脉连通;故乡情最深,如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扎根在游子的心中。  相似文献   

17.
故乡情结     
乡关何处?自古至今,无数人提出过这样一个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对故乡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每一位游子离乡多年便总会有这种感叹。故乡在这些游子心中打下了一个结——故乡情结。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小时候我能把它背出来,而现在却只记得最后两句了:  相似文献   

18.
“乡愁”是中国诗苑园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旅居海外 ,乡思日深。他们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 ,又新意叠出。现将品读他们的《乡愁》诗两首之偶得 ,不避卑陋 ,以飨读者。一、意境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都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 ,选取了借以寄托情怀的意象 ,表达游子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余诗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对应 ,把母子之思、夫妻之爱、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思乡之情巧妙地串连起来 ,一层深似一层地抒发浓…  相似文献   

19.
心港     
作文精品导读生命之始在于故乡。人生征途始于故乡。有一位哲人说过,连故乡都不爱的人能爱祖国吗?人们常说,乡梓情深,故乡总是维系着游子的心。这或许就是故乡的情结。当一个人离乡背井,离开生你养你的故乡之后,每当缱绻之时,就不由得思念故乡,故乡也就成了游子心灵停泊的港湾,从中能获取精神动力。作者从农村到城市之后,常常想起故乡,想起那让村人收获欢乐的田野,让村人收获爱情的相思河,让村人寄托情趣的繁星……作者以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抒写出故乡之念,田园野趣。故乡农民的勤劳、故乡的美丽和孩提时留下的美好记忆在作者笔下一一被激活…  相似文献   

20.
故乡     
歌曰:故乡是妈妈的咦叨话,故乡是爸爸的胡子茬。诗曰:故乡是游子的根,游子永恒的家。我日:故乡是草甸、野花和蹦跳的小山羊。故乡的亲人纯朴得如同五谷杂粮。浓重的乡音诠释着故乡的历史、故乡的风情。抬一把秸秆扔进灶膛,便燃烧出黄澄澄的粘米饭。婆婆把它摆在黑亮的饭桌上,乡亲们便开始品尝苦涩中的香甜。春来了,故乡的小草便钻出土地,绿了乡亲的家园,绿了孩子的视野。拔一把“拉拉罐”,咀嚼童年的好奇和泥土的气息。娃子们光着脚丫抱住比他们的腰还粗的老榆树干,“味溜溜”地爬上去坐在树叉上,把大把大把的榆钱送进嘴里,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