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610年前,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由郑和率领从中国江苏太仓刘家湾的港口启航。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是文明礼仪之师,在中国航海史和对外开放交往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先驱性的意义。为何下西洋?环顾世界,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环游世界之壮举世人皆知。其实早在哥伦布环游世界70年前,中国人郑和就已率先环游世界,开启了一代  相似文献   

2.
“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我国明代航海和外交上的一项壮举。三保太监郑和本人也因此而名垂青史。郑和,本来姓马,小名三保。他出身于云南一个回族家庭。洪武时,三保入宫当了太监。因他聪明能干,后深得明成祖的喜爱和信任,因赐名郑和。后来,明成祖想派人出使西洋,他便成了理想的人选。按照常理,太监本是在皇宫内侍奉于君主左右的,然而,明成祖朱棣为什么好端端地要派个太监千里迢迢地出使西洋呢?这还得从明成祖的一块心病说起。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30-232
中国航海家郑和(Zheng He,1371—1433)(邮票Zga),明朝宦官。本性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省昆阳(今并人晋宁)人。祖父与生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洪武时入宫,称三宝太监。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随军到北平,人燕王朱棣藩邸。1404年(明永乐二年),以靖难之役立功,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始名郑和。后升为内官监太监。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8年中,郑和七下西洋,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  相似文献   

4.
李军 《知识窗》2007,(12):29-29
中国大明王朝造船技术居世界前列,航海能力更是首屈一指。郑和七下西洋,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郑和船队组织严密、武装精良、训练有素,堪称“无敌舰队”。那么,为何明代海军未能称雄海上呢?  相似文献   

5.
明朝永乐年,是一个朝气蓬勃、外向开放的时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00余艘宝船巨舰,2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到达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树立了巍巍丰碑。无独有偶,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另一位内官亦失哈十出山海关,远赴六七千里以外的东北奴儿干地区,开通松花江至黑龙江长达数千里的丝绸之路,修建了永宁寺,建碑一座,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家宋正海先生曾两次撰文讨论如果郑和航海到达欧洲,历史将怎样发展演进这个问题。一文题曰《科学历史在这里沉思——郑和航海与近代世界》,另一文题曰《如果郑和航海到欧洲……》。后一篇文章实际上只是前一篇论文的缩写。这两篇论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涵已由两文的小标题表达得非常清楚:一、郑和船队有充分实力绕过好望角到达西欧;二、郑和船队与亨利船队可能相遇在马德拉群岛;三、郑和必将(取代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成为地理大发现的英雄;四、将加速西欧资本主义崛起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殖民地化;五、美洲的发现要晚,但印第…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明成祖朱棣,这位传奇帝王,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处处显示出他的雄才伟略,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是他的又一大手笔。朱棣的雄心在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实施,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了这项任务,前后耗时4年。《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的《永乐大典》只有800余卷,400册左右。这也…  相似文献   

8.
人类利用风帆行船,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15~18世纪,帆船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不但江河湖泊中"千帆竞发",而且在远洋航行中,帆船也大显身手.郑和七下西洋,意大利人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航海环球一周成功,都是风帆的卓越贡献!一些海洋国家,还利用巨型帆航进行军事活动,因此有的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甚至称为"帆舰时代".  相似文献   

9.
船舶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运输工具,至少有7000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完成了由独木舟到桨船、帆船、轮船的过渡,由利用人力发展到利用风力、机器动力、电动力、核动力和电磁力来推进。造船业则是人类社会最古老又十分重要的产业部门,世界文明古国都曾拥有发达的造船业。早在3400年前,古埃及就是当时西方世界的造船中心,在尼罗河畔建有众多造船厂。中国到了明朝初期,也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帆船制造业,能在几年内建造出组成庞大远洋船队的船只,实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0.
赵新图 《科教文汇》2009,(31):245-246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近三十年间,遍访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物质、文化交流,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吏无前例,对中国工艺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明式家具的用材、装饰、雕镂、器型和风格等几方面,说明明式家具的发展与郑和下西洋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3000年前,华夏先民远赴异域,勇闯世界。商周之际,"殷末三仁"之一、贵为帝胄的箕子,率众千人东徙朝鲜;汉代使节张骞穿越西域,出使中亚,开创中外关系之先河;明代使臣郑和劈波斩浪,七下西洋,完成国人环游之壮举。睁眼看世界的先驱经历重重磨难,披荆斩棘,将万邦文明引入中土,将华夏文明播撒寰宇,在中外关系史上谱写出绚丽篇章,留下千古佳话。涉足异邦舒展历史长卷,最早迈出国门的人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箕子。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  相似文献   

12.
水天世界,烟波浩渺。 在很多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关于大海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总是跟船有关。 1.8万千米绵长的海岸线,勾画了祖国辽阔的海疆。从宋元海上贸易到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的航运规模和造船技术曾独步全球。然而,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大潮把闭关自锁的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最终,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赵新图 《科教文汇》2012,(27):202-202,204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伊斯兰国家的文化交流,青花瓷作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为了更好地适应伊斯兰文化,青花瓷在器形设计上带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相似文献   

14.
600年前,世界航海第一人郑和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回首人类发展的近代史,正是一部蓝色文明史,一部从陆地走向海洋、从黄色走向蓝色、从蔚蓝走向深蓝的一幅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5.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航海家。他从公元1405年到 1433年的28年间,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请问: 1.在600多年前,航海还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动力设备,郑和航海主要是利用什么风作动力? A.飓风B.季风C.信风  相似文献   

16.
紫檀     
冯倩  冯志舟 《百科知识》2012,(12):51-52
正木材中的王者众所周知,紫檀木是最上等的木材,由紫檀木制成的家具也是最名贵的家具,堪称家具中的皇帝。作为世界名材和理想的高级家具用材,紫檀木历来为中国皇家所重视。明代海上交通的发展以及郑和七次下西洋,沟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尤其是紫檀木更是被当时的中国人大肆采购。清代初期,清廷所用紫檀木亦全部为明代  相似文献   

17.
正时令年节历来为老北京人所重视,尤其是从春节到正月十五。送走旧历,迎来新年,爆竹声中,万象更新,热烈的气氛还没有褪去,又逢元宵节,北京城内高潮再次掀起,百姓张灯赏灯,尽情游乐。老北京正月十五张灯赏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而大规模的灯市则始于明代。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以后,沿袭了明太祖朱元璋关  相似文献   

18.
些许了解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瓷器自诞生以来就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形象而存在,同时它又是历史上最早的外销商品之一,并且有着世界性的巨大影响力。本文着眼"郑和下西洋"时期,综合分析在这段特殊时期与瓷器外销之间的牵连,以及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正军民融合越来越重要,从全球角度来看,现在很多民用的高科技技术并不是需求引发的,而是由军事冲突引发的,例如通信、飞机、航海等技术。有史以来,从罗马帝国、英国到美国都是通过战争获得世界霸主的位置,如英国借助英法战争取得霸权,美国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霸主。因此,世界上领先的国家是通过科学还是通过战争实现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20.
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流动的动能称为风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储量巨大,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全部能源需求。人类利用风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国是最旱使用帆船和风车的国家之一,至少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帆船。14世纪初叶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风帆船队展示了风能的威力。明代以后,风车在提水灌溉、排水造田、磨面舂米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风帆船和用风力提水灌溉或制盐的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仅在江苏沿海利用风力提水的设备曾达20万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风力机械是动力机械的一大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