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如今,《楚辞》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在国际汉学或翻译界,它也一直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本文认为,《楚辞》的文化翻译应在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不囿于归化、异化之争,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目的。文章使用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翻译目的论,对《楚辞·九歌·河伯》中文化负载词"文鱼"的翻译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旨在对原语文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文化传递,也意在说明文化翻译目的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礼记·中庸>记载:"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后来,人们用"执两用中"概括这一思想."执两"就是执持两端.<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两用中"可谓儒家"中庸"思想的"换言之",所针对的主要是社会问题.实际上,"执两"在科学等领域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3.
辞与赋实则是两种文学体裁。辞,即楚辞。宋.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①至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为一集,题名《楚辞》,故此后,楚辞既是一部诗歌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赋作为文体的名称始见于《荀子.赋篇》。至汉代却出现辞赋不分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辞赋并称的提法,如《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②盖因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度所致。而从汉代赋家们的创作作品中即可以看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本文拟从思想上来说明汉代赋家对楚辞的承继。  相似文献   

4.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由此可获得新的知识。运用"温故而知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无意之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相似文献   

5.
五福寿为先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21,(23):52-53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寿为"五福"之首.早在《尚书·洪范》中就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意思是说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有,三是健康安宁,四是尊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这里面特别强调长寿、高寿.同时,在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福禄寿喜中,寿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刘曼 《科教文汇》2009,(9):211-212
辞与赋实则是两种文学体裁。辞,印楚辞。宋·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①至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为一集,题名《楚辞》,故此后,楚辞既是一部诗歌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赋作为文体的名称始见于《荀子·赋篇》。至汉代却出现辞赋不分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辞赋并称的提法,如《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②盖因两者之问具有较大的相似度所致。而从汉代赋家们的创作作品中即可以看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本文拟从思想上来说明汉代赋家对楚辞的承继。  相似文献   

7.
文摘     
正古代礼节中的拜和揖是一样的吗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解字》中说:"跪,拜也。"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汉书·周勃传》中记载:"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说明揖和拜是有显著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楚辞·卜居》展现了屈原在被朝廷小人诽谤,遭楚王疏远流放的困境下,带着疑虑向郑詹尹占卜,询问如何为人处世,但他与所处的污浊乱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依然孤傲地坚持对正直美好的追求。诗歌彰显了诗人超越世俗的人生选择和高洁美政的坚定理想,其间也蕴蓄着这位伟大志士傲然独立而又痛苦骚动的无比哀愤。《卜居》中有大量楚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蕴含了楚辞文化中的精髓,作用不容小觑。当前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的战略,为《楚辞》等优秀的中国文化的输出,创造了一条砥砺前行的大道。通过英译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卜居》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准确有效地传递原语中的文化信息,以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目的,致力于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精髓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孔子《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东方奇葩"的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创造,曾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具有方式灵活、成本低廉、公民自治、社会和谐的优点。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  相似文献   

10.
子曰     
正我没有读过《论语》,然而"子曰"却似乎很有魔力,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我。儿时在家中,爸爸会抱起我,对我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幼儿园,老师会在讲故事时教导我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奶奶家,爷爷通常会摸着我的头说:"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们总是"子曰"来"子曰"去,这让儿时的我很想搞清楚,"子曰"到底为何物。  相似文献   

11.
这天,美国爱达荷州一家电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莫铎很晚才回到家,可他的两个宝贝儿子还没有睡,在等莫铎讲故事给他们听.大儿子乔治说:"爸爸,我想听《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可小儿子约翰却嚷着:"爸爸,我不爱听,你给我讲《神灯的故事》."两个孩子互不相让,彼此争吵起来.莫铎只好安慰他们说:"乖儿子,别吵了,爸爸都给你们讲."两个孩子这才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12.
民兵溯源     
《百科知识》2009,(14):56-56
民兵,即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民兵的称谓最早见于宋朝,宋《王海·兵制》载:“庆历五年,丁度为兵录五篇,宋祁为之序曰:凡军有四:一曰禁兵,殿前马步三司隶焉;二曰厢兵,诸州隶焉;三曰役兵,郡有司隶焉;四曰民兵,  相似文献   

13.
地气,即地中之气,是来自大地里的力量和气息.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顺乎人理,接其自然,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对接,才会春暖花开,焕发勃勃的生机.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一升一降,太极相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明代名医刘纯在《短命条辩》里明确指出:"病家不接地气,故阴阳不通.是之阳气自行消长,而症候随之消长.嘱病家每日赤足走路,半时辰即可."可见,"接地气"关乎人体的阴阳平衡、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这是中央出台的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贯彻实施好这一党内法规,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现实需要。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学习读本》对《廉政准则》的"8禁止52不准"作了全面的解读,对党员干部全面把握《廉政准则》,增强廉洁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卓振英译《大中华文库·楚辞》"形式"的研究,发现卓振英通过还原法、调序法、延伸法、实现译文押韵;通过调序法、换字法、标点法再现原文节奏;并通过音节缩略、以短代长、信息转移实现样式的形似。通过对其"诗化"翻译技巧的探讨,以期给中国典籍英译"以诗译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科学生活》2009,(3):79-79
一、主办单位: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二、支持单位: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三、承办单位:《科学生活》杂志四、主题:健康·环保五、内容:作品以"健康·环保"为主题,反映以人为本,倡导科学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批评不科学不文明不健康的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癌阎话短长."  相似文献   

18.
秦自民 《百科知识》2021,(11):38-40
"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从《本草纲目》的这段文字可知,鹧鸪是一种不大起眼儿的鸟,而且常常畏畏缩缩、躲躲藏藏.雄鹧鸪善于啼鸣,雌鹧鸪平时沉默寡言,不过,对雄鹧鸪的呼唤声也会积极应答.  相似文献   

19.
谢少萍 《知识窗》2006,(7):48-48
在我国大文豪沈从文的作品中,有一篇题目叫《湘西·沅陵人》,文中介绍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湘西的民风民俗,其中最独特的就是"赶尸"这一民间葬事旧俗.关于湘西的"赶尸"这一独特的民俗习惯,应该从"祝由科"说起."祝由科"这个名词,我国《辞海》里还收有这个条目,但讲得不很详细,反正就是巫医的意思,但巫医是怎样使死尸上路行走的呢?直到现在,仍未得到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中,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古人将祭祀分为三类,分别是天神、人鬼和地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