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青 《河北教育》2008,(7):25-29
备课预案一、教学理念《窃读记》是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的开篇之作,是本组乃至全书学习的心灵之基。本文以自语式的内心独白手法,刻画了作者林海音孩提时代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却又酷爱阅读,以至于不得不游走于多家书店之间的窃读的苦乐经历。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线索分明,故事感人,但是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课设计理念把学生放在一个放大的学习情境中,以“窃读”为线索,随着文中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品读描写她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获得新感受新体验。教学过程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释题知“窃读”。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  相似文献   

3.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之乐。二读:沉入词句,感受"窃  相似文献   

4.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5.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6.
《窃读记》一文以“窃读”为线索,作者从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没有钱购买书,躲进书店里如饥似渴地窃读的情形。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六描写”来阅读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7.
一、整体领会窃读感受 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要用“窃读记”作题目?课文中的哪些短句可以说明作者是在窃读?请大家用笔旁注。(生动笔旁注,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8.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沪教版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中看,他们或是分析"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或是分析"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或是抓住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百般感受,这些是从品味语言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这对于引导学生更细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窃读"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有解读文章试图对文中"我"的窃读行为进行归类,这也还是停留在品味语言的层面。有学者将选入教材改动后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这种对比确实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把握,是一种较好的解读路径。还有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句之内、一段之内和段落之间的语义曲折和情节波澜角度进行解读,这是从小说文体的情节要素切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梅园中学的董晓莺老师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并很好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倒叙、三条线索交织以及引用诗歌的意义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中"我"、店老板和店员三个人物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窃读"。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A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表现"窃渎"滋味的语句。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渎书的热爱以及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激发读书兴趣。3.学习并运用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领悟并运用动作及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说教材《窃读记》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主要讲了"我"酷爱读书,以"我"放学后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达了"我"热爱读书。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独立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依据语文教学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本课教学在感知、熟悉、理解文本、与文本互动时,紧扣单元主题导人,以学生关于读书的自由言谈创设学习情境;紧紧抓住由“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和由“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抓住语言现象,由学生反复开展课文的朗读、提问、讨论、交流、赏析等课堂学习活动,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体会“我”“窃渎”的行为与感受,由理解“我”窃读的行为深入到与“我”窃读情感的共鸣,感悟读书乐趣,激发阅渎乐趣,促进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通过朗读与语言赏读,加强语感,关注积累,感悟词语的精妙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传记文学在我国勃兴.二十多年来,林林总总达1000部之多.但真正优秀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不多.有些传记文学,销路很好,得到一般读者的欢迎,但“戏说“成分多,编造的东西多,在学术界通不过;也有些传记文学,符合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学术界称许,但写得呆板、枯燥,读者很少.传记文学怎样写得既经得起历史真实的检验,又为读书界、学术界共赏,是传记文学写作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近读&lt;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gt;(作者王盛、徐惠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lt;幼教之父&gt;),我以为这是一部为“中国的幼教之父“写真的雅俗共赏、感人肺腑的传记文学佳作!……  相似文献   

14.
窃读记     
<正> 孔乙己常说:“读书人偷书不算偷。”我把这句话改了两个字,那就是:“读书人窃读不算窃。”我为什么这么改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哩! 今年暑假里,我去泉州,探望在那里打工的妈妈。工厂边上有一家很大的书店,里面有一本我梦寐以求的《人猿泰山》。据说,那里面的内容特精彩,什么主人泰山,罗可夫……可惜我囊中空空,根本买不起,只能“望书兴叹”。那天我又经过书店,久久地站在橱窗外。摸摸自己的口袋,没钱。可里面那本书好像在向我招手。我忍不住了,咳,看一段算一段吧!  相似文献   

15.
窃读记     
同学们,你尝过窃读的滋味吗?那种感觉可是有苦有乐,有喜有忧。有一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了一本新出版的《阅读前线》,就乞求妈妈给我买一本,妈妈  相似文献   

16.
窃读记     
林海音因贫苦而到书店窃读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而我在家窃读的经历也让我回味无穷。自从上了五年级,我就一直忙忙碌碌,除了每天的作业,还要看《围棋手筋大全》,做死活题,准备考围棋三段。排得满满的时间让我为看不成课外书心急如焚,于是我费尽心思想了几招,准备和妈妈较量较量。  相似文献   

17.
《窃读记》这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幼时家贫,无奈“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和知识的渴望。根据文章特点和对五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学习要求,可组织进行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施洁红 《江西教育》2006,(14):82-8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课.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放大的学习情境中,以"窃读"为线索,随着文中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品读描写她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记》每当我走进灯火通明的一家家书店,总能被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所打动:在静悄悄的书店里,三五成群的孩子或偎依在大人身边,或斜靠在书柜旁,或蹲或坐在洁净的地面上、台阶上,手中捧着  相似文献   

20.
不知何时,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了这个好朋友的陪伴,我总是感到充实又快乐。至于“窃读”,还得从下面这件事情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