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刚 《中学理科》2000,(8):28-29
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中,发现同学们普遍对物绳相互牵连运动类问题感到非常棘手,解题时常常出现错误。例如:容易将力的合成和分解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混淆;或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颠倒等等。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一难点,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类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下面具体介绍这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托物言志散文共同的特征主要有三个:1.从写作对象上看,多为咏物式;2.从思想内涵上看,多属寄寓性;3.从写作技法上看,多用象征手法。我根据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而言,把托物言志散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众星捧月型。“星”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月”即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作者在文章里,从不同的角度或各个的层面,以泼墨似的笔法对“物”进行叙描,都是为了“卒章显其志”。这里的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一颗“星”,“星”与“星”,即材料与材料,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它们都捧着“月”,也就是篇末的“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就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展开讨论,以陆游和李清照两首梅花词作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二者表情达志的不同,甄别景与物、情与志的不同,从而达到区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表现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做出两种分析,即实然性分析和应然性分析.这两种分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经历着由单主体向双主体的发展,为了推进这种发展,教育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的原则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由客体向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虚与实是一种辨证的关系范畴 ,是指艺术创作中的虚构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虚与实和虚实的辨证关系 ,在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我国古代小说从其发端、演变到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 ,无不与此相关联。唐代传奇是我国小说创作的开始 ,在此 ,小说不仅与历史分野 ,而且也从志人志怪的形式中摆脱出来。文人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 ,再也不是单纯的客观的述奇记逸 ,而是作家多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故事以表达主观动机的有意创作了 ,唐代传奇由写鬼神向人世过渡 ,现实色彩比以前明显增强 ,其艺术创作方法表现为志怪与志人的融合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倾向并存的特点 ;既有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 ,又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是虚中藏实 ,实中有虚的表现方法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6.
论人种志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或领域,在我国则还处于初步引进和初始运用阶段。教育人种志是人类学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对高等教育研究而言,人种志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大学提供了人种志的天然场域;人种志契合了学者的"志业"特征;人种志回应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呼唤,并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史、思想史来看,心性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远不如仁义、仁礼关系重要,甚至也比不上人性论重要。但是,其时人性论的兴起自是与对心性关系的探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如此,随着郭店简的被整理,人们发现其中有着对于心、性、物之间关系的讨论。鉴于此,本文将从心:性与物之间的中介;志:从心到物的指向性;性:物取而出与心弗取不出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引起相关学人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史、思想史来看,心性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远不如仁义、仁礼关系重要,甚至也比不上人性论重要。但是,其时人性论的兴起自是与对心性关系的探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如此,随着郭店简的被整理,人们发现其中有着对于心、性、物之间关系的讨论。鉴于此,本文将从心:性与物之间的中介;志:从心到物的指向性;性:物取而出与心弗取不出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引起相关学人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也可以分为感觉、感情和志意三个层次。杜甫诗歌的象喻性主要体现为他在物象之中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诗歌内容的第三个层次——志意,而这种表达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0.
人种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学科或领域,在我国则还处于初步引进和初始运用阶段.教育人种志是人类学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对高等教育研究而言,人种志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大学提供了人种志的天然场域;人种志契合了学者的"志业"特征;人种志回应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呼唤,并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11.
闫郢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2):126-128
对原始信息的再创造是创新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对原始信息的再创造的创意方式主要有:宏观综摄策略、异同转化策略、直觉触发策略、反面求索策略等。  相似文献   

12.
学作品的形象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粗到精多层次呈现序列,在这一序列中,最低级的语象是二维构成物,较高级的意象是三维构成物,最高级的意境是四维构成物。把意象运用到叙事性作品可大大拓展研究的空间,但叙事性学作品也不能忽视对意境的营造,意境应成为叙事性学的最高旨趣。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出自他对存在和真理问题的关注,这种非同一般的分析视角和充分沉思使得他的艺术理论不仅深刻独到,而且还从存在论意义上与拯救技术明危机发生了深刻关联。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本身乃至道德伦理皆不能使我们摆脱技术明种种危机,但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让大地成为大地”,在把事物带入敞开状态的同时,又使其保持纯然物特性,回复到自身,因而与技术从本体论意义上重新构造事物,把事物变成“持存物”绝然不同,艺术对事物具有保护的作用,可以制约技术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在拯救大地和人类未来方面担当起一定重任。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美丽的事》塑造了一个"生气贯注"的母亲形象。母亲是每个民族文艺创作不可割舍的母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母亲主题代表了大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5.
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认识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刻理解点、线、面的不同视觉变化,可以使设计者在艺术创作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基本形。设计作品中形的构成,其实就是点、线、面的巧妙运用。透彻地理解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特点,能极大地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人体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人们对人体的看法和理解各不相同,艺术与人体的关系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艺术人体对我们的生活、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思考,在艺术人体的审美观中体现了无可比拟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7.
《微神》是最符合老舍象征主义理论界定的范本,体现了老舍借鉴象征主义技巧的艺术独创性。作品通过“幻象”的营造融化了现实与梦境,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人生的艺术世界,实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否定。作品继承的传统小说写法,使作品的意蕴含蓄朦胧而不晦涩;而“心与物神秘的联合”的象征主义手法又创造出小说的诗意美,模糊了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界限,实现了对既定小说形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比"、"兴"与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诗法的"比"到意象的诞生经历了从"以彼物比此物"到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再到比物抒情、"意""象"合一的过程。从原始宗教中诞生的"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过滤掉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演变成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作诗法,在歌咏"他物"中抒发主观情感,"他物"就变成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载体,成为主客观融合的审美意象。"比""兴"的结合不仅促进了诗歌意象的创造,也推动了诗歌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9.
隐喻统领、左右着艺术思维。隐喻思维是艺术的形而上层面的东西;隐喻与意象密不可分。隐喻艺术思维就是艺术家运用隐喻方法,通过已知的某一对象的个别属性来暗示或者隐含另一对象相似属性的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