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剖析国际产业竞争优势的经典模型.将"钻石模型"引入区域经济分析层面,以研究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以修正后的"钻石模型"为逻辑分析框架,以浙江最具代表性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中国轻纺城市场为例,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现象。近年来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共同演化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开创性的理论与工具,成为主流经济学均衡分析范式的有益补充或挑战。基于共同演化理论分析范式,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多层级多阶段共演型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及简化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揭示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演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微观、中观、宏观层级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多阶段共演型过程。不同层级的互动者在知识增长扩散机制、学习机制及选择机制的协同作用下,内生性地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模式从有规则、中间型向随机型转换,由此促使两者的互动过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期、成长发展期到成熟再发展期的转换和跃迁。最后,运用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与模型,分析了义乌商圈的历史演进过程,并据此提出了推进其转型提升的若干逻辑要点。  相似文献   

3.
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分析入手,研究产业集群与市场集群之间的互动机理,并分析了西部地区实现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新集群构建的广东高新区和专业镇提升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广东高新区和专业镇具有产业集群的特征,但与创新集群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主要是分析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关系,借鉴美国硅谷创新集群的产业聚集互动、创新互动、价值链互动的特点,对照创新集群的标杆,提出广东高新区与专业镇的基本特征以及构建创新集群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框架下,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无疑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为苏北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苏北欠发达地区在推动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方面既有有利条件,也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苏北欠发达地区要实现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必须一方面,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FDI的利用方式,另一方面,按照外资的决策规律积极调整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与创意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将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创意产业的繁荣。对武汉市洪山区创意产业集群与周边大学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以下问题:高校与创意产业集群的孵化器的作用不明显;大学对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创意环境不够包容与自由。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促进大学与创意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试图以支撑产业集群发艮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体系层面探讨产业集群发展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间的互动机制,结合慈溪家电产业集群的案例,总结产业集群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模式、以期为集群刨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空间经济的新现象,它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多元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知识型人才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论述知识型人才流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知识型人才流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阻碍影响。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知识型人才流动的吸引与排斥影响,发现当前知识型人才流动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缺乏合作观念、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人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合作共赢观念,全面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机制改革、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导、完善人才网络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市场的协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克斌  郭伟 《科研管理》2010,31(3):35-43
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给出知识市场与产业集群内全要素协同技术创新概念模型。以陕西纺织产业为例,揭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集群内知识市场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即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建立完善和开放的知识市场;集群内知识市场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竞争优势,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王步芳 《软科学》2005,19(3):82-84
浙江绍兴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持续的集群创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的经验对于我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启示:集群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集群企业不仅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更要借助于集群创新环境成为一个“创新型组织”,只有在产业集群中不断创新才能塑造未来的长期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其内生源泉主要在于分工与协作、劳动力共享市场、边干边学机制与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内生的,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由于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规模收益递增不仅体现在企业中,而且还体现在行业中。此外,在区域宏观经济水平上也会出现递增的收益。运用区域乘数和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可以衡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也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合理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集群创新理论分析的视角,提出广州产业集群创新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新来实现.而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广州产业集群影响存在三条路径:通过生产要素的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通过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大市场流通和技术创新网络的整合;通过区域城市一体化带来广州各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对知识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产业集群特殊的网络组织属性影响着集群内的知识活动规律、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策略。将产业集群视为具有异质知识资源的企业及企业间知识互动形成的系统,根据该系统网络结构分类,分别讨论市场型集群与中卫型集群这两类不同网络结构中知识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群内企业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文章界定了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的概念,分析了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在地域、主体、领域、关联方式和涌现性五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对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三种互动发展模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升级、区域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等方面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并依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发展对策,旨在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与机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一种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创新的载体,创新又引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从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学习与互动以及知识外溢,分析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机理,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集群创新系统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其创新速度和创新水平,进而促进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集群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构成及其它们之间的知识流动进行了研究,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该集群创新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产业集群问题,认识到产业集群从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分工经济体,分工生产方式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即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以分工理论为基础,探讨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有效的政策建议,实现理论分析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是当前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两大路径,二者的作用关系无疑值得深度探讨。本文借助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不高,集群发展和技术创新分布极不平衡,但二者具有比较稳定的互动作用关系且长期来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