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音和分音,又称急声和慢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所谓“合音”(急声),就是把两个字的读音(即两个音节)快读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即一个音节),如把“不好”读成“孬”。“分音”(慢声)则与此相反,是把  相似文献   

2.
有个谜语:“一院隔成两下,三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休”打一用具谜底是算盘,但人们常常猜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人们常常把谜语中的“清明”二字理解为清明节,进而认定这个“用具”一定是清明前后用的一种农具,其实这里的“清明”也可以是“清楚明白”之意,换言之,只要猜谜者按“清明节”理解,就会立刻“误入歧途”并陷入困境。 这就叫不幸一种因“思维定势”引发的不幸 换言之,“思维定势”很象枷锁,它能把人们的思路局限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框框里,使思考者一筹莫展。 请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  相似文献   

3.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关于该书编写方法的说明中有两条涉及“本声外来”的问题:一、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如“鞞”字次本韵后,使黑白分明,以别本声外来,庶使(便)学者,有才者本韵自足矣.二、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研究此书的学者们对这两条,特别是第一条,都十分重视,但是对于“本声外来”却很少讨论,惟有杨耐思先生释之最详.他说:所谓“本声”指该字本来的读音,所谓“外来”是指临时协入某音……入声本来就是入声,与平、上、去声“黑白分明”,因此,派入平、上、去三声就是“外来”.“浮、否、阜”等字属尤侯韵,不属鱼模韵,叶入鱼模,所以是“外来”.(杨耐思,1981年)这段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声和外来是对同一个字或同一类字说的,所指是同一个对象.第二,入声仍然是入声,跟平、上、去声不同音;“浮、否、阜”仍然属尤侯韵,跟鱼模韵不同音.  相似文献   

4.
合音词就是把两个音节合读为一个音节。古汉语谓之急声,或节缩。所谓急声,就是二音急读为一音,所谓节缩,就是把两个音节合拼成一个音节。至今,这种读音有些地方仍在沿用。如,北京话把“不用”说成“甭”,将“不要”说成“别”。豫、鲁一带将“不好”说成“孬”等  相似文献   

5.
国庆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纪念日之一。世界上180多个国家的国庆名称各不相同,如日本称“天长节”、波兰称“复兴节”、新西兰叫“威坦斯日”、利比亚和索马里叫“革命节”,还有叫独立日、解放  相似文献   

6.
我爸开车,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一牛!用两个字来讲,就是一真牛!我管他叫“车神”。你还别不信,听我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7.
正一、复习旧知.夯实基础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蜗牛的奖杯。2.先来复习一下文中的词语。第一行:飞行冠军勉强。"勉强"两个字是第三声连读,读的时候第一个字要读第二声。第二行:蜻蜓蜜蜂蝴蝶。这些都是昆虫,让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第三行:遥遥领先得意洋洋看,"遥遥""洋洋",字重叠了一下,意思就更进了一层。一起来读读,体会体会。【设计意图】第一行是含有多  相似文献   

8.
书面语言中 ,一个逻辑停顿的地方一般只用一个标点。如果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点 ,便是“数量超常” ;同样 ,按照常规该用标点而没有用 ,也是“数量超常”。因此 ,本节所谈的“数量超常” ,实际上包括数量的“增”和“减”两种情况。一、增。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同位增、异位递增和变位增。1 同位增。就是在同一停顿的位置上 ,增加标点的用量。一般是问号和叹号同时应用的居多 ,也有以叹号本身的重迭形式出现的。如 :①“呵呵 ,说一说 ,咯支……唏唏……”“道翁 !!!”四铭愤愤的叫。道统给这一喝 ,不笑了。 (鲁迅《肥皂》)这一声“愤愤…  相似文献   

9.
诗的节奏叫顿,也叫音步(希腊术语),它是由不同的字音很有规律地交替而形成的。至于诗歌划分节奏的原则,各民族之间因语言不同,区分的原则也不同。如希腊语是长短音相间构成节奏,德语英语是轻重音相间构成节奏,汉语则一般是两个字一个音节(有人称之为“音长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的读音有其特殊性,但在中小学教学中,应该按现代规范的读音朗读而不宜提倡用所谓古音读。按现代的规范读音读,具体说就是:1通假字。按所表示的本字的规范音来读。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就按“悦”的规范音(yuè)来读。2破读字。那些沿用至今,已经进入现代汉语的,就按现代的规范音来读。如“分”:用作动词,表分开之意时读fēn(今天下三分);用作名词,表名分职分之意时读fèn(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那些普通话不再区分读音的,就按现在的规范音去读。如“胜”:传统上用作…  相似文献   

11.
节缩,也叫简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构词方式.它是把多音节的词或词组加以压缩、省掉一些音节、节取一些音节,用节取的音节来代替整个词或词组的意义.如作家王蒙有一篇小说,题目叫做、《布礼》、“布礼”就是“布尔什维克敬礼”的节缩.节缩一法,源远流长,不独今天才有,古代早就有了的.如汉代扬雄撰写的语言学著作《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竟用了十二个字,后来被节缩成两个字:《方言》,比原名要简略易记得多了.再如从古印度梵语中引进的“菩萨”一词,开始时译作“菩提萨垂”四个音节,也是后来才节缩成两个音节的.到了近代和现代,书缩的运用更是日渐频繁,节缩已成为语言运用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每天都有一批用节缩方法创造的词语涌现出来.像“清华(清华大学)、北大(北京大学)、人大(人民大学或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政治协商会议)、妇联(妇女联合会)、残联(残疾人联合会)、环保(环境保护)、科技(科学技术)、人均(按人口平均)、彩电(彩色电视)、电算(电子计算)、邮编(邮政编码)”等词语,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言必称之的词语,它们已逐渐凝固定型,久而久之,人们竟想不起它们是缩略形式了.这是由多音节的合成词或词组节缩成双音节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三个和尚》真是一部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美术片! 影片一开头就把我吸引住了。伴着清脆而有节奏的木鱼声,就出现了“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的字幕。当打出“三个和尚”四个大字时,木鱼声嘎然而止,我很纳闷儿:  相似文献   

13.
一、积累运用(25分)1.阅读下面这段诗按要求答题。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①给加点字注音。(2分)襁·褓·()()·掳去()梦寐·()②请说说“梦寐不忘”一词的含义。(2分)③这段诗选自《》,作者。(2分)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自立更生雀跃燥动生机勃勃根深底固筹资锐不可挡经久不息3.下面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相似文献   

14.
反切浅说     
壹、反切是怎么回事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例如“东,德红切”就是用“德”和“红”这两个字给“东”字注音。这种方法有点象是拼音,但又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拼音。用来注音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它做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它做反切下字,而被注音的那个字叫它做“被切字”或“所切字”。反切注音的方法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便是“被切字”的念音。“反切”本来是指这种注音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称“××”,唐代以后一般均称为“××切”,后人因而把用这种方法所表示的音值也叫做“反切”了。如有人问:“东的反切是什么?”回答说:“是德红切。”其实“德红切”是反切这种方法在“东”字上的具体运用,说确切一些,它是“东”字的反切读音。  相似文献   

15.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 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6分)二、 按要求写词语。(12分)1.写出四个带有“东西”两字的词语。例:东碰西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四个带有“天地”两字的词语。例:冰天雪地______  相似文献   

16.
说“三”     
子晨 《中文自修》2006,(6):56-56
在汉字中,“三”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字,它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数词,二加一的和就是三,可是,清代却有一个叫汪中的学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研究“三”和“九”这两个汉字,因为他发现,“三”其实并不简单,当“三”和其他汉字组合成新的词组时,会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十分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符号是标志事物、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记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符号一般是不读出声的,但有时候有些符号,只有读出声来,才能让人理解文意。下面试举教学中几种常遇的符号,具体谈谈它们的读音。一、括号“()”在小说或散文中,为了避免语意相混,应该读出声来,读作“括号”。例1: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少年闰土》,人教社六年制小语第…  相似文献   

18.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融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上卷。用汉语拼音字母来表示就是huar。  相似文献   

19.
有个谜语:一院隔成两下,三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打一用具)谜底是算盘。但人们常常猜不出来,因为往往把谜语中的“清明”二字理解为清明节,进而认定这个“用具”一定是清明前后用的一种农具。其实这里的“清明”应该理解为“清楚明白”的意思。像“打到清明才罢”这样一个语句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思的现象,就是句子的歧义。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语言常常存有歧义,往往要在点破之后才恍然大悟,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是动宾关系,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一是偏正关系,理解为“把猎人咬死的那条狗”;再如“饺子包好了”,也有不同的意思,既可解释为饺子制作好了,也可以指用别的东西把饺子包裹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北京密云师范学校季宝金1、从构成的语素来看,成语四个语素居多,也叫“四字格”。例如,星罗棋布、胸有成竹、前车之鉴、锦上添花等。也有少数非“四字格”,如,百闻不如一见等,而惯用语三个语素居多,也叫“三字格”。例如,泼冷水、开小差、抱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