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则正在以其创新之力持续不断地进动社会变迁进程。对于处于这个过程中的2011年,我们则可将其看作是新媒体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过渡性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新媒体传播之波,引起信息波涛汹涌;移动互联网社会之变,深入社会结构肌理。新兴传播形态,冲击社会结构2011年新媒体发展有何独特之处?笔者认为,2011年仍是从固定互联网迈向移动互联  相似文献   

2.
张芸 《传媒》2014,(23)
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2013年开始,新闻客户端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传播平台,并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和传播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国际传播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的局面,全世界重要媒体纷纷开办网站,加速新媒体转型。本文概括了知名海外媒体CNN、NHK、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等各有特色的新媒体转型之路,并探讨其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报纸如何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并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位报纸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十年前,就有学者惊呼互联网"狼来啦",当时的媒体人还不以为然。如今,除了办公PC互联网以外,新媒体的微博、微信在新闻领域以其快速传播和高覆盖率又一次遥遥领先,社交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信息的传播形态、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消费习惯。传统报纸的采编观念、出版周期、采编流程和出版工艺正在被新媒体技术所颠覆。这样的时代,我们只是领导着一群具有传统办报思  相似文献   

5.
乐艳艳 《东南传播》2014,(5):I0002-I0002,158,159,F0003
<正>乐艳艳(对台湾节目中心副主任):对台广播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入岛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然而,优势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优势正在丧失;两岸进入全民传播时代,民众需要直接交流情感与思想,广泛参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对台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传播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台湾岛内民众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岛内媒体竞争激烈,而岛内意识形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初,湖南卫视宣布今后不再分销互联网版权,在内容上对新媒体实行"断供",旗下内容全部在芒果TV独播。湖南卫视认为,与其把自己辛苦打造出来的优质内容一次性卖给视频网站,不如自己以互联网思维自主经营。芒果TV的独播战略,是传统媒体试图自建渠道,自主进行互联网业务的运营,占领互联网入口的大幅度转型,正如许多纸媒正在努力实现其移动传播力一样。  相似文献   

7.
张园 《今传媒》2014,(5):28-28
正主持人语: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大跨步发展,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新媒体层出不穷,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大量普及,开放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已经逐步建成并随之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发展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充分、高效地进行资源整合,互联网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使网络、智能终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得到整合,越来越多的人把移动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佳途径,移动新闻客户端已然成为传播界的"新宠儿",抢占了新媒体市场。受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移动新闻客户端大量普及和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渠道,新闻移动客户端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在移动互联网背景  相似文献   

9.
政务微信是电子政务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极速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当前政府探究如何结合互联网移动终端发展电子政务应用模式的重要尝试。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再是空想,各种政务新媒体助力政府开展日常事务,移动政务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借力于移动政务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是各国政府的愿景,政务微信就这样以自身的点对点信息传播可达性优势及互动优势,火速在全国各地兴起并且不断壮大发展,它正在为政府展现沟通、便民、施政价值,实实在在地将"微服务"提升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金铃 《云南档案》2014,(10):54-56
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档案工作踏上了艰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档案信息传播的新思路。档案信息传播由传统模式向新媒体模式扩张,档案的生命线从纸质档案延伸至电脑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  相似文献   

11.
视频宣传片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正在成为出版机构宣传品牌和产品的重要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频宣传片从内容、表现方式到传播渠道都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将视频宣传片精确地传送到用户眼前,是当前出版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当微博、微信这类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主流之后,以大数据为支撑,出版机构完全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精确推送,将视频宣传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2.
方惠萍 《视听纵横》2008,(4):113-114
当今传媒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快速和互动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对传统媒体的既有格局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为此,大型传媒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正在进行跨行业大规模的并购和整合。而具有地域眭特点的地方传媒也正在凭借原有的优势搭建包括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和户外视频在内的各种新兴媒介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技术的不断变革,推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而传媒行业也引入一些新的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技巧。其中,新媒体凭借极强的互动性和迅速的传播速度,逐渐挑战传统媒体的地位。事实上,新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技术,服务于信息时代发展的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产物,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黄健 《出版广角》2011,(12):58-60
移动传播时代对期刊出版商和平台提供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媒介载体向数字化发展,媒体移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期刊数字化浪潮将契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将加快拓展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应用。期刊内容生产将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移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的期刊运营商必须要融入新媒体,实现在新的产业链里的有效布局,并要颠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构建具有电子商务特色的赢利模式。在此基础上,更要构建一个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良性环境,实现数字版权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签,媒体则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在这样一个开放性传播平台上,传播范式也面临着新媒体元素的重新润色。本文试图从视觉传播效果入手,阐述在新媒体语境中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兴然而起,伴之而来的是以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空间等为主体的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和人们的生活,本文主要介绍新媒体的传播转型。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基于电脑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相比较,传统报业作为最典型的媒体,已经陷入了广告收入降低、发行量下滑和人才出走等多种困境。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要想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就必须抓住机遇,融入新媒体塑造的媒介生态之中。本文分析了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态。自2009年8月以来至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微传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的主流形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微传播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媒体传播样本。文章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双重召唤结构、偏向叠加效应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微博所引发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偏向、微结构、微媒体等融合传播现象为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     
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必将不断被催生出来。以新技术作为支撑的新媒体快速崛起,由此衍生的新媒体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扩张,并将逐渐在现代组织传播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  相似文献   

20.
高坤 《青年记者》2015,(3):65-66
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智能手机成为新兴传播载体,由于其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多样性、快速性、综合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本文从当前媒体格局的变化入手,研究新媒体发展模式对报纸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探讨报纸的转型策略。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改变传统的媒体生态自上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给原有的媒体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媒体生态格局被打破。时至今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融合型新媒体已经成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