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是应用地质环境防治,保证地质环境不受破坏.同时,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举措是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我国现阶段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通过地质环境探究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保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基于此,本文探索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介绍了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地质环境利用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策略,为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黄希明  黄芳芳 《大众科技》2008,(11):119-121
研究评价合山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论述由于矿山开采而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并对建筑物变形开裂、地面塌陷、地裂、农田倾斜、浅层地下水污染、农民饮用水水源干枯等地质灾害问题提出几点切实可行防治措施,对今后的合山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19)
根据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手段来对土地开发行为进行限制,从而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现代国际上灾害防治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对近几年中国内外相关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随着我国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基于此,本文就将以土地规划为基础,详细的研究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的构建,期望能对相关的工作和学科研究提供更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要想做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是关键。论文结合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剖析了矿山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结合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此,论文认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具有系统性特点,还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在制定实际的防治措施时应结合地质环境的应用情况再实施制定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团队属于西安科技大学第一层次工科(A类)科技创新团队,是王念秦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10余年的不懈探索、积淀、孕育出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团队。该团队立足西部地区矿山的地质环境,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固废降解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具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深度融合、提升矿山地质减灾服务能力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4)
饰面石材矿的露天开采造成矿山的地质环境破坏,其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选取一个地方案例,通过对其地质环境问题的分析,探讨其防治工程的部署。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19)
中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项工程的活动力度不断地增强,包括工程建设活动以及开发资源活动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地质环境,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提升,灾害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本论文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强度的增大,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七台河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危害愈加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制约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阐明了七台河市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面塌陷、泥石流、崩塌等)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针对当地地质灾害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1,(20)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钢铁行业等都得到了有效发展,为满足钢铁、建筑的行业的迅速发展,矿山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矿山开采速度较快、开采较为频繁,导致矿山环境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矿山地质灾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水位变化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影响矿区发展还严重威胁着人民财产安全,使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在矿山开采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矿山环境、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有效防护,重视地质灾害的恢复和治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和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就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而言,详细分析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陈展为  吴绍强 《大众科技》2008,(11):104-106
环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与广西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岩崩地质灾害已成为岩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文章总结了环江县岩崩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对影响岩崩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岩崩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以防为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是减少灾害产生的关键,对环江县乃至整个广西西北部岩溶区岩崩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的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当前,我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地球化学等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等,其中以地质灾害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公路建设和使用中的地质灾害预测问题,并提出了全面系统的防治措施。文章从公路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关系到公路交通安全畅通的重要问题,从公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影响因素、灾害的调查与预测、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以及灾害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公路地质灾害涉及的相关问题,对拟建、在建和正在使用的道路工程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在新时期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中指出:"加强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地质环境特别石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工作。实施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我队20世纪60年代在桦南地区进行第四纪砂金矿的勘查工作,提交可采储量20多吨。桦南地区第四纪砂金矿的开采也为我国的黄金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采掘迹,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损失。做为当地的地质勘探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旧采掘迹的恢复和治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结合莱州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资料,将调查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可划分为3个区,再根据主要灾害种类、位置的不同,又将重点防治区分出2个防治亚区,7个地质灾害防治段;次重点防治区分出4个防治亚区,7个地质灾害防治段。最后根据分区结果提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对土地的使用越来越深入,导致地质性破坏逐渐增多。我国地质条件相对特殊,自然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地质灾害的种类也非常繁杂,但是这些灾害却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危害性和破坏性。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认真研究引起灾害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来加以解决。据此,本文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矿山地质灾害给我国矿山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研究矿山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找出防治措施非常必要。本文论述了矿区存在的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致灾原因,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忧患意识;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健全的基于国家层面的法律管控体系;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建立灾害监测监控预警网络信息系统;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设立防治基金,完善投入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建设项目位于平坝县城南面,目的是为了预防和避免该拟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后引发、加剧以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保障拟建项目安全,开展拟建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该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结合工程特点对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相关研究结论对于该建设场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生存在地球之上。并且由于地球各个地方的地质是不同的,经常会由于板块运动等,造成一定的地质灾害。这种灾害是不可阻挡和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探究减少对人类的伤害。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地方的地质发生的事情,就需要和附近发地质环境进行互相印证比较,从而有效的得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浅谈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涛 《中国科技纵横》2011,(5):282-282,313
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在于探明灾害体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内部结构特征,确定灾害体范围、规模,分析灾害形成、发生、发展的原因、机理及控制因素,评价灾害体稳定状态,预测发展趋势及危害性,为决策避让或防治可行性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防治工程设计、施工、监测预报提供相关技术参数。针对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情况,结合工作实践,本文就地质灾害的物探勘察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