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为研究背景,在产业集聚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从科技服务业和产业集聚的理论探索入手,深入剖析了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演变路径及其存在的问题,据此构建了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模式,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的“三位一体”攻略方案,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科技服务业立体发展的系列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四川钒钛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四川钒钛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整合,优化资源分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大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将钒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货运;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为钒钛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四川钒钛产业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科技服务业集聚可以降低服务对象(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促进行业专业化投入和服务发展,产生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通过调查2012-2016年四川科技服务业发展数据,选取2012-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行业体量、产业基础、市场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分析2016年数据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在业态结构、区域分布、资本结构、产业支撑等方面缺乏协同性。针对集聚发展初期出现的协同偏差,构建了协同视域下的“政策—区域—产业—资源”四位一体的四川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以期为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发展能够产生明显的创新效应,这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文章从产业协同集聚角度出发,分析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创新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利用简化的E-G模型考察中国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表征,并将协同集聚度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协同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存在良好互动关系,两者的协同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呈倒U型关系;(2)依托科技服务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应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和"互联网+"新业态的形成,对科技创新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创新创业及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需求,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以推动传统科技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有关键的支撑推动作用,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面对未来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服务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在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2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科技服务业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解析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考察我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的区域非均衡性,在计量模型框架下识别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的科技服务业,分别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以及不同区域发展路径提出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对新常态下探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的意义以及贵州科技服务现状的研究,分析指出贵州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服务模式,提出新常态下贵州省探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因此成为重要驱动力。根据2014年我国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只有加速推  相似文献   

9.
张清正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464-1470
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态势,并以222个地市级以上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解析并借鉴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实证表明知识溢出、信息化、城市规模、政府政策有利于科技服务业集聚,表现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基于异质性特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异的集聚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城市差异化及科技服务业发展异质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猛  习敏 《科研管理》2022,43(8):40-47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工业效率的提升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构造理论模型,说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通过经济关联、知识关联机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工业效率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工业效率。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是线性的,并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邻近省份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相互抑制。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本研究为从科技服务业集聚角度提升工业效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力  刘敦虎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169-176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相似文献   

12.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3.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先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创新战略体系框架下,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逐渐成为创新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首先从外部约束条件和内部驱动力两个方面总结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一般规律和动因,进而总结了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集聚区功能完善、政策扶持、制造业联动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服务业成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推动着经济转型升级。文章以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发展为例,分析了京津冀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京津冀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以期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2019年珠三角九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基尼系数、PC指数对九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分析该类聚集现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探讨珠三角九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固定资产增加值、城市化水平和科技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的作用.结合实证结论,从产业、资本、人才和科技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实质为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子网络。基于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影响视角,结合已有文献的解析,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个维度提取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素,增加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以西安市为例,得到影响其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其中宏观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其次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最后提出完善政府支撑政策、提高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建立高端科技服务聚集区等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城市发展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全面覆盖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集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实质为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子网络.基于协同创新生态网络视角,结合已有文献相关研究,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个维度提取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素,增加创新网络影响因素,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以西安市为例,得到影响其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其中宏观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其次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最后提出完善政府支撑政策、提高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建立高端科技服务聚集区等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城市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全面覆盖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集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区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化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拓展市场空间,实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从国际上看,科技服务机构创办主体,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5,(8)
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有关数据,通过全局空间相关分析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基于ESDA方法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结合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过程,深入探究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知识溢出、科技实力、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六大影响因素体系,进一步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