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创作再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人情以及乡土百姓的生存状态。从小说文本入手.探寻鲁迅小说世界里乡土社会中的权威——封建迷信、官和长老,着重分析此三类权威在小说里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其文学悲凉格调的形成与他的孤儿心态有很大关系。小说《伊豆的舞女》的主题表现了作者的自我人格。满足了川端对纯洁爱情和美好人情的渴望,是他对自己现实中得不到的温情与爱情的补偿性实现。川端早年扭曲的心理人格不仅影响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貌。心理描写是《伊豆的舞女》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现代派小说《变形记》,以荒诞的情节,展现了主人公由人变为甲虫后的人情反差,揭示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表现了变形扭曲的人性;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探索人的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戏曲题材在由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传奇的传统题材向以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或人民心态情感为己任的现实题材转变的步伐比小说加快了。这种趋势影响到戏曲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事实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是古典戏曲首先进行的。其采用的题材及艺术手法都影响了后来的明末清初时的人情小说,进而影响到《儒林外史》。本文将以古典戏曲为研究对照。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着重分析戏曲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对与其关系紧密的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6.
在通俗道德教育意识、知识阶层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宗教意识的影响和支配下,明清人情小说以写男女私情来弘扬进步的爱情婚姻观,以写因果报应来惩恶扬善,表现出强烈的“训诲”倾向。这正是明清人情小说读者广泛、创作蓬勃、流派纷呈的本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精怪小说由来已久,数量众多,成为小说中的一大类别.蒲松龄在精怪小说的创作中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创新.创造出全新的精怪形象,使《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小说达到了艺术上的最高境界。他对精怪小说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巧妙处理精怪形象身上的物性、神异性、人性的关系;赋予精怪形象高于人的品性;增强精怪形象的文化蕴涵;诗化精怪形象的生活环境:用趣笔.增强精怪小说的喜剧性:强化精怪小说的神秘描写,使小说产生强烈的神秘美。从而使精怪小说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物人情画图,笔下渗透着一种纯真的美丽;然而"美丽总是愁人的",在其以乡土为题材的创作中我们领略到一种"淡淡的孤独悲哀"与"乡土悲悯感"。文章拟通过阐述这类小说创作的艺术视野、艺术特色及艺术根源,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作者的主体性,包括独特的思维方式、纯朴善良的人情美人性美。艺术的自觉性,包括乡土小说的结构形式、人物形象的处理和语言操作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等方面分析论述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展现时代色彩、寄寓人情哲理、反映社会矛盾的.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这样,从读者角度说,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就是读懂小说最基本的要求了.  相似文献   

11.
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两方面是对张爱玲的《秧歌》进行探讨一个视角。在历史不可复制的情况下,《秧歌》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进行对比中发现,《秧歌》思想倾向性上的"反共"是其被指责陷入虚假的主要原因;但思想的倾向性有别于艺术的真实性,《秧歌》通过对谭大娘、金根、月香、王同志、顾刚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时代历史的大格局下凡常个体的生存境遇与真实的人情人性,做到了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草枕》,被誉为是一部"以美为生命"的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非人情"的美学理念;而"媚俗"则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反复叙述的关键词。本文试图将"非人情"与"媚俗观"的美学内涵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矛盾特性,并探究二者在人类境况中存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小说研究是钱钟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散见于他的学术著作《管锥编》中。他把小说抬到与经史同等的地位,打通文体界限,“以解颐资解诂”,用小说来觇人情征人心,他挖掘梳理了中国古代大量的学术资源,通过中西比较观照中国小说,用西方心理学、文艺学来阐释中国小说中的心理现象。他解构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方法,对中国小说中许多具体与微观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考据阐释  相似文献   

14.
人情小说,是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提出的:“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他认为明代除讲史和神魔小说之外,还有人情小说这个类别,这是按题材而区分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人情小说包括《金瓶梅》及其续书,包括《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才子佳人小说,包括《红楼梦》及其续书。虽然《金瓶梅》、《红楼梦》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玉娇梨》等以恋爱婚姻为表现中心,但  相似文献   

15.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陈节副教授所著《中国人情小说通史》,从体例、框架,到方法、内容,均令人耳目一新。作为第一本系统的中国人情小说通史,它以洋洋40万言篇幅,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人情小说进行了有序梳理整合,披沙沥金,探骊取珠,其扎实的学风,公允的持论,令...  相似文献   

16.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茹志鹃的《百合花》具有女作家独到的艺术触觉和对生活细腻的感受,艺术魅力更多地来自于一种特有的女性化的叙述情调。小说对英雄、战争、人情的超常描写,显示了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意识、情感及方式,对后来的女性化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性与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解读鲁迅对世情小说和人情小说的界定,在探究世情小说特质的同时,可证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是隶属于人情小说这一大概念下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小说类型,二者的关系是平行而非从属关系,世情小说更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人情”小说,在人物的结构安排和塑造方面运用对照映衬,虚实相生,伏脉千里,前后照应,点染生色、以小见大等艺术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这部伟大的小说具有丰厚的思想认识价值和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受戒》与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在主题表现、写作立场、文化意蕴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作品皆把关注的焦点投射到作者的故土小镇,以田园牧歌式的诗化小说来表现自我理想,与当时主流文坛主张的指向历史、政治的宏大叙事格格不入,呈现出"异质性"。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人性、人情之美的主题展示,面向民间、体察世俗的写作指向,灵动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揭示,使作品产生了强大的文学磁场及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