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马志颖 《教育评论》2012,(1):111-113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旨归,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形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它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满足少数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巩固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促进民族地区学校特色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上述内涵与功能,是其民族文化意蕴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程与地方民族文化暌违,学校的双语教育流于形式,同时各中小学没有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文化主体创新意识培养及回归民族教育本质等几方面来使学校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强烈冲击。相对于社会传承和家庭传承而言,学校教育在办学条件、文化资源、文明辐射和空间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从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双语教学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学校教育,依靠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培训合格民族教师、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等方式,是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个方面;途径主要有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民族教育是针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一种体现这些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海南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从民族教育的视角出发,试图从民族教育课程开发、双语教学师资的定向培养、适当降低少数民族文化特长学生的入学条件、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人保障机制、建立民族教育评估和监督体系等方面,来保障少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探究拓展了公民教育的话语范围,把文化概念与对公民教育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的话语与实践面临着两个文化认同问题:一是国家层面“共同文化”的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归属问题。“文化自觉”、“多元一体”应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解决这两个文化认同问题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9.
扶丹 《文教资料》2009,(10):160-161
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民族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如何发挥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又一重大难题.本文指出可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采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时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及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根基,通过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感知其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方面,社区教育与和谐发展是相通的。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一)生计方式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进程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民族、民俗文化工作者应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加强其法制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校内,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并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2.
民族教育及其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与文化发展是不相矛盾的,学校教育是发展文化的基础.由于民族学校文代使命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具体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和文化环境建设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3.
伴随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科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目前,学界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武术基础理论与项目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解读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研究队伍的形成与传承、研究成果的累积与突破、研究视野的形成与拓展等方面。本研究在回顾、梳理、总结新中国70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历程、研究重点与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提出建议:首先,完善学科自身发展,其要义在于体现特色,为满足社会需求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其次,满足社会需要导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只有通过服务社会,才能立稳学科地位、体现学科价值;再次,加强学校体育传承,课程、教学、师资是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弥补师资不足又是当务之急;最后,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主动顺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积极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平台和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民族教育政策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是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直接影响着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苏联和俄罗斯时期的民族政策始终围绕着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文化自治政策而得以发展。在其推动下,俄罗斯的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没有自主权的统一管理模式到扩大地方教育自主权、保护民族文化传统、体现民族教育优势、回归民族语言教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生境是其特定文化产生的基础,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但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学校教育大都以主流文化为主,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其不至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湮没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乌拉嘎镇鄂伦春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设置、民族文化课程校本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民族小学利用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迷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练,是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的基础,是一个新的体育科学体系的构建。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学纳入体育学科中,不仅在于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推广,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继承、交流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决定作用.然而,学校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强调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系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一旦隔离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就丧失了发展活力,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通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重拾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担当,阐明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厘清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原则,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策略:提炼文化价值;提倡文化创新;构建文化情境;培养文化素质;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是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增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科学化研究和师资培养等,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步入良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