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舆情频发的今天,政府在危机情景下的表现直接关乎网络舆情事件的走向和发展,甚至影响网络舆情事件的最终结果。本文以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危机情景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途径与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得失,以期为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任琳 《新闻传播》2023,(9):44-46
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捷的网络空间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成为网络舆情的“发酵场”,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和归纳网络舆情传播的生命周期。其次,对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传播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归纳网络舆情的典型传播特征。基于此,提出网络舆情的治理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应对新时代重大网络舆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3,(12):69-70
在持续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与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科学防范与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全新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经历萌发期、爆发期、扩散期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后,逐步探索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可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儿童相关的舆情事件呈现新特点.本文采取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2017)数据库舆情事件月度排行榜中儿童主体相关事件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信源敏感度、报道活跃度、政府组织介入度、事件发生地以及事件类型五个维度,探索网络舆情中涉及儿童主体事件生成和传播机制.研究发现,政府组织介入和社会类型事件是儿童主体相关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关键影响因子;其他因子需与关键因子的组合才能发挥作用.依据儿童舆论热点事件的生成和传播机制,政府组织应当强化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相关领域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保障舆情的合理表达和理性讨论,最终推动儿童舆情热点事件的应对和化解.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改变,加大了高校妥善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难度.科学有效地控制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治理能力,对构建和谐校园也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晓冬 《青年记者》2020,(11):44-45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迅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和微博的主要受众群体.因大学生对微博运用不当引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讨论网民关系网络,得出其为一个均匀网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研究消极思潮产生扩散的条件,并针对不同规模的消极思潮提出应急对策,避免网络舆情在为国家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引发次生的危机事件。研究成果为危机事件中政府管控网络舆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高校舆情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对于高校来说,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应对和管理舆情事件,是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要通过提升舆情预警能力,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创建校园宣传平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创新学生思政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等措施加强对高校舆情的管理。做好高校舆情应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及时应对和处理负面舆情事件,我们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临 《东南传播》2010,(7):26-28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也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其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其舆情引导的角度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芝 《新闻知识》2012,(8):31-32,22
目前,高校面临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各类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手段日益丰富,这些突发事件一旦被媒体聚焦,不仅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也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有效地预警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是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  相似文献   

12.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具有动态性、风险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研究其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过程,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传播模式的形式再现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过程,体现了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另外,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下,网络媒体所处的传播系统内外部因素的构造、功能也被进一步阐释,这其中包括对系统外部噪音、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组织和受众的作用方式及动因的解构。最后,文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网络媒体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事件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但当前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预警、控制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事件往往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关键诱因,其传播和讨论对推动网络舆情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半自动方法自动采集大量网络事件案例相关信息,包括网络事件的发展、传播过程和相关网络文献,建立网络事件案例库,开发了对案例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聚类和信息计量等分析工具,并实现了分析结果的可视化.以网路事件案例库为支撑,本文分析网络舆论的传播要素和传播规律,探讨了网络事件的监控预警和引导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罗晨  张子晗 《新闻世界》2014,(5):114-116
网络时代,新型社会化媒体形式不断诞生,信息的传播获取日益迅捷,公民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已发生质变。与此同时,舆情传播的新特征也对作为舆情客体的政府提出新要求。各级政府应充分借鉴组织传播中的事件开发原则,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监督制度,改变在舆情传播中的被动局面,提升危机应对与舆情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成为民众获取信息和舆情表达的重要平台。医患关系始终备受全社会关注,相关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然而近年来涉医事件的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以 2016 年发生在山东潍坊的"纱布门"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反转的条件、过程,并对该事件的舆情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纸媒等传统媒体的失语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娱乐新闻报道方面,新媒体以压倒性优势抢夺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引导着舆情走势。本文基于乔任梁去世事件,通过纸媒对娱乐事件新闻报道进行的内容分析及网络舆情分析,探寻纸媒这一传统媒体是如何一步步丢失娱乐事件报道的舆论阵地和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传播主动权、舆论场及舆论推手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博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平台。微博形成的舆情氛围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日趋复杂,进而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文章阐述微博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分析高校微博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并通过案例对高校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高校微博的管理与引导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刘昕 《新闻世界》2013,(7):151-152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股影响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以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策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四清 《新闻战线》2015,(5):185-186
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思想动向的风向标,它形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但是与大学生的校园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规模庞大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呈现出自由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这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与预警势在必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的教学活动、师生交流、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发表意见的公共场所。加之年轻群体热心公共事务,追求言论自由,喜欢将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焦点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甚至是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件发布在校园网上,得以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的讨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