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归纳整理嵇康的四言诗,可以发现其四言诗创作的引《诗》法可以分为摘取《诗经》原句入诗及摘《诗经》原句易以一字入诗两种。其引《诗》的动机在于留下文本痕迹,昭示《诗经》为其四言诗创作的典型。这种作法并非嵇康独创,汉末时已蔚然成风。纵观四言诗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发展,置于篇首的引诗法一直沿用到清代,且应用于五、七言诗;置于除篇首外任意位置的引诗法,则演变为集句和“摘句为题”。  相似文献   

2.
魏晋诗坛,陆云诗歌以四言诗取胜,其作品不仅受到《诗经》形式、题材与精神的影响,还受到汉魏《诗经》学的影响。引用《诗经》时或取诗序义,或取毛传义,或取郑笺义,甚至取魏晋诗经学家的注释之义。陆云四言诗对《诗经》的承继体现在:承继《诗经》的内容与形式;承继《诗经》的典故;承继原题,创作拟《诗经》诗。陆云的四言诗并非亦步亦趋模拟《诗经》,而是能汲取精华,自成一家,呈现出创新特色:融《古诗》《楚辞》之风入诗,以风入雅、以雅得风,语言清省、余味深长,从而成为西晋四言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3.
四言诗体具有“雅正“和“简约”的双重特点,并分别对应着“赋”与“兴”两种表现手法。与五言诗体比较,四言诗体易形成对仗铺陈,但苦于“文繁意少”,后继乏人。随着时代审美风尚的转变,四言诗体若能发挥“兴”的巨大潜力,以简约玄远取胜,便能做到“文约意广”,显现独特魅力。本文仅以两晋南朝上巳诗为例,考察四言诗体的流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细览西晋诸贤之诗,并将其与建安、正始诗歌比较,不难发现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概言之,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两种质的规定性:一是“力柔”,二是“采缛”。  相似文献   

5.
罗冰 《中学文科》2005,(12):45-46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其中诗歌鉴赏部分占了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鉴赏要求是“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运用联想和想像,探求诗的意境”?那么如何来贯彻教材的意图,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呢?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作为整套教材的第二阶段,内容主要是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诗歌鉴赏部分占了三个单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三个单元的鉴赏要求是由浅入深排列的,即由“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运用联想和想象,探求诗的意境”。这几个要求看似简单,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诗的语言是非常精练的,一句诗甚或一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所以仅诗歌的理解就需要花很大的功夫,更不用说鉴赏了。…  相似文献   

7.
四言诗,或称“四言”、“四言体”和“《诗经》体”,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特殊的体裁;它既是一种以每行诗句四字为特征的古老诗体,又是一种藉儒家经典《诗经》的产生而著名的文学形式。也正由于上述特点,在四言诗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又形成了两种偏向:一种是以汉代以来经学家为主体的、基本将四言诗置于“《诗经》经学”的附庸地位的研究;另一种是包括传统小学在内的、完全基于四言诗诗句字数和语词形式的语言学研究。而很显然,在这两种偏向上的四言诗研究,是很难准确揭示四言诗的发展规律和兴衰机制的。笔者认为,要真正阐明  相似文献   

8.
西晋政权建立后,儒学重新确立了它的权威地位,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意识形态。然而,玄学日促,形成了与儒学分庭抗礼之势。这种典型的思想格局深刻地影响了西晋的诗坛。一方面统治者崇尚儒学,重视礼,四言作为雅音,广泛地运用在政治社会生活的各种重要的场合;另一方面受到玄学重情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诗缘情”新的文学观念,文人大量地使用被视为杂调的五言抒写性情,促进了五言抒情诗的繁荣。但四言诗歌的创作同时也感染了玄学的风气,而以五言为主的抒情诗其创作也依然带有儒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大量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对照,发现流行歌曲通过吸收古典诗词的营养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提高了自己的整体水准和品位;同时又因为流行歌曲的广泛传唱,使人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古典诗词之魅力,为古典诗词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总之,古典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的情感韵味影响了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曲,而流行歌曲在古典诗词的传承发扬上,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唐代球类运动诗是唐诗中独特的一类,界定其概念,研究其主题、风格等相关内容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唐诗的深入研究,更好地展现唐诗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论中仍然保留着相当的诗话传统。这种"现代诗话"的现代性在于其思想武器、论诗眼光、论述方法、理论观点等与传统诗话均有所别。现代文论对传统诗话的继承主要体现在诗性与逻辑性统一的多重对话性,片断性与整体性统一的文体结撰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与海外其他地区的华文诗歌发展过程相似。澳华诗歌从纵向观察,基本上说是既继承了中国新诗部分合理的因素而在海外生长的传统。又继往开来地在海外派生并形成了横向的边缘拓殖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澳华诗歌的状况反映了当代华文诗歌的变迁,即由东方向西方、从本土向海外输出所构成的横向关联的一个缩影。对澳华诗歌的当代场景作一番现在进行时态的梳理和探究,并就澳华诗歌对传统的承纽和当代性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围绕着诗歌和诗歌版图的边缘化及其生存策略加以探讨,指出在人类走向地球村和网络化的新时代,为了华文诗歌迈进理想境界的新视野。从边缘地带穿越是一种诗意存在。  相似文献   

15.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目前的汉语“诗歌”已经失去“形式”。人们将目前这种不是诗歌的东西称为“诗歌”.其原因是对外来“诗歌”的误解。外语诗歌译为汉语后,其在语言形式上如果没加入汉语的“诗籍”,它就只是不是诗,而我们却以其原是诗歌为由,将这种散性的东西称为诗歌,并反过来以此为圭臬.去进行所谓的新诗歌创作。对诗歌形式的突破.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当代诗歌的突破以假居多。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素来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但是在鲁迅的文学生涯里,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十分的突出,尤其是鲁迅的古体诗,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底蕴。本文将要对鲁迅的古体诗歌进行探讨,分析其古体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九叶派”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由社会现实的外部环境所决定。从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主义诗歌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加以改造和整合,而“九叶派”诗歌正是经过改造和整合的现代主义诗歌。“九叶派”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上是达到高峰、趋于完美阶段的一个流派。“九叶派”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融于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现实主义精神之中。“九叶派”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最大功绩是,打破了“诗必须表现情感”的传统信条,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更新了固有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时期是新诗体建设最有成效的时期,新诗由草创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由于革命、战争等原因,现代新诗的体建设道路曲折,仅仅初步建立起音乐美和建筑美两大诗形以及小诗、长诗、新格律诗三大准定型诗体,经历了激进的草创期、全面的重建期、局部的建设期的流变轨迹。五四激进的政治改革和化革命思潮极大地影响了新的体建设。现代新诗的体建设受到外来诗歌、民间诗歌和古典诗歌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本文针对当代诗歌形式的特殊性,从当代诗歌形式的重要性、当代诗歌的发展、以朦胧诗为例探讨当代诗歌形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五四"诗歌革命、"新民歌"运动和朦胧诗的崛起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的三次伟大革命.这三次诗歌革命及其影响实际上构成了一部百年诗歌史.通过对三次诗歌革命进行的历史性考察,和对20世纪诗歌艺术流变的追踪,可以发现诗艺发展的规律及其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